
当我们在超市冰柜里看到那些饱满、鲜红、贴着“100% 澳大利亚产”*标签的大虾时,我们相信了眼前的“新鲜”。
然而,消费者几乎无法判断食品标签的真伪。

食品欺诈——这种为了经济利益而故意虚假陈述食品的行为,在全球供应链日益复杂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性问题。

全球每年损失500亿:食物造假古已有之
自商品交易出现以来,消费者就不断面临被食物造假欺骗的风险。

这种行为并非现代产物:在古罗马和雅典,法律就曾试图规范葡萄酒被添加风味和色素的行为。
早在13世纪的欧洲,英格兰国王约翰(King John)就宣布了篡改面包的惩罚措施。

七大欺诈类型:墨尔本大学副教授塞纳卡·拉纳德希拉(Senaka Ranadheera)博士指出,食品欺诈共有七种类型,包括掺假、贴错标签、伪造、未经批准的增强、盗窃、转移和文件伪造。
高价值食品是重灾区:高价值的食品和饮品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利润空间更大。例如,高档的法国黑松露就常被较便宜的中国黑松露所替代。
惊人成本:据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因食品欺诈造成的损失高达500亿美元,仅澳大利亚一国就达到 20至30亿澳元。

造假无孔不入:从蜂蜜到海鲜
食品欺诈并不局限于高端产品,其范围之广令人担忧:
欧洲“马肉”丑闻:2013年,英国的牛肉千层面中被检测出马肉成分,这一丑闻被证实与有组织犯罪相关。
香料掺假:2016年,澳大利亚消费者权益组织Choice发现,抽查的12种牛至产品中,有7种含有橄榄叶等其他成分。

蜂蜜和海鲜:2018年麦考瑞大学的研究显示,五分之一的澳大利亚蜂蜜样品被掺假。
报告指出,蜂蜜是继牛奶和橄榄油之后,全球第三大被掺假的食品。
此外,根据2023年的调查,澳大利亚有近12% 的海产品被贴错标签,同年ACCC也对将加拿大龙虾贴标为澳大利亚产的好市多(Costco)公司进行了罚款。

科技之光:“指纹”识别产地真相
在悉尼郊外的一个实验室里,澳大利亚核科学与技术组织(ANSTO)的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尖端技术对抗这一难题。
元素指纹:技术官员贾森·贝尔托尔迪(Jason Bertoldi)和他的团队利用手持式 X 射线荧光扫描仪(XRF)来分析食品的元素构成,这被称为“指纹”识别。
贝尔托尔迪先生解释:“动物的进食内容取决于其所处地理位置,这会在它们的身体中积累独特的元素,我们的数学模型能够识别这些差异。”

建立数据库:该项目负责人德巴希什·马宗德(Debashish Mazumder)博士指出,数据库是该项目的基础。
他们正与悉尼鱼市合作,收集了数千份真实样品来建立环境指纹数据,并希望将技术扩展到水稻、芒果、姜黄等更多产品。
未来愿景:团队的希望是,未来生产商、分销商乃至消费者都能使用这种手持设备来扫描食品,即时验证其地理产地,让餐桌上的谎言无处遁形。

尽管食品欺诈在全球供应链中仍然普遍存在,但正如迪肯大学研究员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所言,虽然许多行业最初因担心声誉受损而不愿面对,但现在已经有了进展,各方正努力推动产品的可追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