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涨价了,能卖得出去不?”一位保险代理人在公众号文章中的疑问,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共鸣。
国庆前夕,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兼具保障与收益的选择”。
对此,华泰证券指出,这是时隔二十余年,分红型重疾险再度开闸,具有里程碑意义,潜在影响深远。一方面能切实提升消费者福利,助力重疾险保障水平抵御通胀侵蚀;另一方面可增强寿险业增长动能、优化利源结构,有效抵御利差损压力。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随着预定利率多轮下调,重疾险杠杆(保额/保费)比例持续下降,销售难度不断加大;相较于当前2.0%预定利率的传统险,1.75%预定利率定价的分红型重疾险,保费会高于普通型重疾险,且保单前期,分红部分对保额的增长作用有限。当然,分红型重疾险具备保额递增优势,从中后期来看,被保险人能拿到的理赔金额会远超普通型重疾险。
对此,这名保险代理人给出了答案:“试试看吧,万一遇到和我们一样‘又怂又理性’的人呢?”“怂”是因为承认世界存在风险,自己并非金刚不坏;“理性”则是不服输,偏要用当下的理性规划,为未来争取一份从容。
01
历史与当下:
分红重疾险的“稳”与“进”
2003年之前,中国重疾险可设计为分红形态。2003年5月,原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印发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的通知》,要求“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随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再度发出《关于〈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实施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寿险公司正在销售的新型产品,不符合《精算规定》的,自2003年10月1日起停止销售”,这标志着短命的分红型重疾险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泰证券分析认为,2003年未将重疾险纳入分红型险种设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个别险企将其异化为纯粹理财型产品,脱离“保障”本质;二是健康保险产品结构复杂,管理难度较高,且更强调保障属任,无保单价值累积功能;三是当时重疾险在国内经营时间短,缺乏充足经验数据,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保单分红。
2003年后的十年间,重疾险与储蓄类保险均处于稳步增长阶段。2013年预定利率调高后,叠加其他因素,重疾险开启了长达6―7年的高增长期:2014至2018年重疾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年度新单保费收入由313亿元增长到10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7%;新单件数从2013年的1300万件攀升至2018年的4300万件。但2019年重疾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速-5.9%,首次出现负数,重疾险销售出现疲态,新单件数持续下滑并延续至今,直接导致寿险业保费收入、新业务价值及盈利能力发生显著变化。
2023年至今,预定利率连续三年下调,传统险预定利率从3.5%降至2.0%,重疾险价格随之节节攀升。加之长期通胀影响,居民对长期锁定资金、隐含时间价值较低的重疾险接受度有限,让本就艰难的重疾险销售雪上加霜。2023年、2024年重疾险新单分别仅为530万件、475万件。
为破解重疾险保费过高的困境,监管在这次《意见》中抛出重磅举措――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意味着,销声匿迹二十余年的分红型重疾险终于要“重出江湖”。
行业预估,分红型重疾险放开后,其隐含投资回报率预计将从当前的2%提升至2.5%―3%左右,既能显著提高客户回报,从长期看,也有助于让保障水平与通胀保持同步,增强重疾险对客户的吸引力。
02
需求与产品:
分红型重疾险的“高”与“低”
华泰证券指出,历经约五年的销售低迷期后,重疾险市场的负面因素正逐渐消退,有利因素逐步累积,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统计数据显示,历史重疾险保单平均保额在10万―15万元左右,对于覆盖重大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仍存在较大缺口。此外,2014年至2020年,重疾险新单累计销售约2.2亿张,而2021年至2024年新单数量估计仅4000多万张。期间,不少适龄、具备一定收入和消费能力的人群,因市场供给与销售环境变化,推迟或暂缓了重疾险购买决策。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人群沉淀为“潜在需求”,一旦行业环境改善、产品更贴合客户需求或销售渠道激活,潜在客户需求有望集中释放,推动重疾险市场再度增长。
一位资深寿险代理人表示:“我们见过客户收到理赔款时五味杂陈的眼神――有难过,有庆幸,更有‘幸好当初……’的后怕。那一刻,这份保险契约不再是冷冰冰的纸张,而是风雨来时,手里实实在在的那把伞。”
有精算师指出,重疾险多为长期险种,保障周期长达数十年,漫长时间里,通胀可能逐步侵蚀固定保额的实际购买力,导致无法充分覆盖未来医疗费用上涨。他建议,尽管1.75%预定利率下,购买同等基础保额的分红型重疾险保费高于普通型,但凭借保额递增优势,中后期理赔金额会更高。因此,消费者购买时可适当降低基础保额,依托后期保额分红累积,实现节省保费的目的。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分红型重疾险保单前期,分红对保额的增长作用有限。尤其成年人投保时正值壮年,对保额需求较高,此时分红带来的保额增长难以满足需求。针对这一问题,部分香港保险公司采取了应对策略:一是前十年增加额外保额责任,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解决前期分红贡献保额不足的问题;二是部分公司的分红型重疾险,自保单第五年起,将非保证终期红利增至原有保额,既能有效抵御医疗通胀,提升严重疾病及身故赔偿保障,还能实现财富积累,兼顾保障与收益。
中泰证券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历经多轮更新,分红险精算定价也经过多次改革,标准逐步统一,同时销售管理、信息披露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日趋完善,为分红型重疾险的推出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香港地区分红型重疾险近年发展良好,也为内地开展同类业务提供了宝贵借鉴。
03
渠道与主体:
分红型重疾险的“优”与“劣”
华泰证券分析指出,代理人队伍的质量与效率,是决定分红型重疾险发展的关键因素。
重疾险产品设计复杂,涵盖保障责任范围、轻重症赔付条件、长期缴费与现金价值安排等多个方面,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完全理解。相比之下,代理人可通过面对面沟通讲解,将复杂条款转化为直观案例与保障规划,降低消费者理解成本,帮助客户匹配适合的产品组合。
因此,在重疾险销售环节,代理人渠道具备天然优势。代理人不仅承担销售职能,还在客户服务、理赔协助、保单管理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能增强客户信任感与黏性。这使得拥有庞大、专业化代理人队伍的保险公司,在重疾险市场中更易占据竞争优势。
从历史数据来看,代理人队伍数量变化与重疾险销量变化曲线高度契合。2015年8月,监管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行业代理人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5―2017年为代理人扩张阶段,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太平6家公司合计代理人数量,从2015年初的217万人增至486万人。2018―2020年,上述公司代理人数量仍保持高位,分别为486万人、502万人、457万人。期间,保险行业大规模增员,新增人力重点销售重疾险,“增员推动销售”成为各家公司的核心增长策略。
遗憾的是,在这一阶段对代理人质量重视不足,为后续代理人大规模流失埋下隐患。数据显示,2024年末,人身险公司个险营销员数量降至264.07万人,同比下降6.14%。相比2019年912万人的历史峰值数据,降低了约648万人。上述6家公司保险代理人数量从2021年的291万人滑落至2025年上半年的155万人,下滑曲线与重疾险新单销售件数曲线基本一致。不少人身险公司出现“重疾险下滑――代理人收入下降――代理人流失――重疾险进一步下滑”的恶性循环。
对此,本次《意见》明确,“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可开展分红型重疾险业务。监管评级是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内部考核指标,不对外公布,分为1―5级,1级最高,5级最低。尽管此次未明确“监管评级良好”的具体标准,但结合近期分红险相关文件《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中对分红水平的监管要求推断,“监管评级良好”大概率指评级为1―3级的保险公司。
从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来看,国寿和平安处于较高水平。华泰证券认为,代理人质量越高、专业性越强的公司,越能受益于分红型重疾险的发展。从代理人渠道新单保费占比看,平安和太平占比较高,分红型重疾险的发展或能为这两家公司带来更高的新单增速。中泰证券也认为,本次松绑政策的扶优限劣思路不变,预计优质中大型公司有望率先获得试点资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保新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