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蚌埠新闻网
近期,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发表了一篇题为Mapping Arterial Stiffness Metabolic Biomarkers:A Bibliometric Analysis的研究。研究团队基于代谢因素,系统梳理了动脉硬化领域的研究现状,聚焦当前研究相对薄弱的方向,即青少年早期血管老化,深入探讨了未来血管健康干预的方向。

动脉硬化(Arterial stiffness)是血管壁损伤应答的病理生理表现,其进展伴随血管阻力增加、弹性功能受损及内皮功能障碍。
动脉硬化能够揭示心血管疾病发展中亚临床阶段的血流动力学,在人群尚未出现传统诊断体征,如胸痛、心电图ST段改变等时,评估心血管健康状态。
临床常借助脉搏波速度(PWV)等参数对心血管健康状况进行评估。PWV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其作为血管健康评估指标相较于血压要更具稳定性与敏感性。
华大基因参与的此次研究系统回顾了2000年至2025年3月期间代谢组学在动脉硬化领域的内容。结果显示,当前研究大多集中于老年人群、高血压、中风等晚期血管老化相关议题,而针对青少年阶段早期血管老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59亿青少年受肥胖问题困扰,这就意味着青少年,特别是肥胖青少年,可能会成为早期血管老化的高风险人群。
包括华大基因在内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分析,识别出尿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及胆汁酸等代谢物具备成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它们在调控代谢通路及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直接影响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为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值得关注的是,高尿酸血症(血清尿酸升高)被视为动脉硬化的新兴风险因素。一项针对30-70岁东亚人群的研究揭示,高尿酸水平不仅会提升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还会加速肾功能的衰退。高尿酸血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这类代谢性疾病并非成人专属,在青少年群体中同样潜藏健康风险,且在肥胖个体中风险更高。数据表明,青少年高尿酸的患病率可以达到25.4%,应得到充分重视。
华大基因等研究团队还强调,未来动脉硬化研究不仅需要“看见更早的风险”,还要“理解更深的机制”。
在人群研究层面,应针对青少年群体,特别是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高风险人群开展长期随访研究,以增强早期筛查体系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在机制探索层面,需聚焦脂肪酸、胆汁酸等代谢物的信号传导通路,深入解析其在血管重构及炎症调控中的核心作用。此外,肠道菌群作为代谢网络的重要参与者,其代谢产物与宿主血管健康之间的关联已成为新兴研究热点。基于此,未来则有望发掘出更多可用于筛查、预警及干预的微生态标志物与靶向策略。
这项由华大基因开展的研究不仅构建了代谢组学与血管老化研究的系统性知识图谱,更是为早期识别、前移干预及精准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明确路径。基于当前动脉硬化的年轻化、代谢性疾病发病年龄不断降低的现状,以“代谢”为切入点重新理解血管健康,或将成为把握预防时间窗口、赢得预防先机的关键。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