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残忍真相:不管你多爱自己的儿女,不遗余力供他们上大学,把他们抚养成人,给他们最好的,他们也不一定会像你爱他们那样爱你

Source

周末,去参加一位阿姨的生日宴。

本该热闹的场合,却因大家无心的一句 “孩子怎么没回来” , 气氛骤变。

阿姨失落地说:

“回来?昨天从早到晚,一个电话都没有。我忍不住打过去,说‘在忙’。

今早才发来消息,说祝我 ‘生日快乐’,还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提醒。

老李说我 ‘想多了’,我看啊,是看明白了——

这不管你多爱子女,供他们上学 , 给他们最好的 , 费尽心力 培养成人 ...... 他也不会像你爱他那样爱你。

你们现在孩子还小, 还依赖父母, 等大点,就有体会了。 ”

回来路上,我一直想着阿姨的话。

或许,不用等到孩子上大学、工作、成家 ……很多父母,就已经有 过 类似的感受:

放假回家,孩子宁愿猫在房间里,也不愿陪我们出门散会儿步;

有时,发好几条微信,他就回一个 表情包 ;

平时 , 做一大桌他爱吃的菜,他觉得你是应该的;

哪天累了 、 饭弄晚了,就开始抱怨: “妈,饭呢?”“今天怎么一点都不丰盛。”

我们记得孩子每一次生日、每一个喜好,但孩子却连我们经常腰痛、失眠,都不知道。

我们为孩子竭尽全力 、 倾其所有 ,为什么换不来同等的关心和爱呢?

虽然付出时,并没想回报;但当真收不到任何回应,或等来的反是埋怨时,那种失落感,又真实而沉重。

难道父母对孩子好,都是 “该的”?

孩子真的就那么 “不在乎父母”么?

今天,我不想简单地安慰大家 “你的孩子其实很爱你” , 而是想从另外几个角度, 和大家聊聊 这个 “残忍又普遍的真相”——

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虽是 “事实”,但它又并非表面那么绝对。

爱的表达,

存在

“代际差异”

表婶闲聊时也爱吐槽表妹 , 说她:

自从上大学后,电话都不往家里打一个; 发微信给她,十条有八条都不回;点进朋友圈,居然还把 我 给屏蔽了!

她 呢,为了给 表妹 准备带去学校的卤菜,腰椎间盘突出都累发了。

表妹知道了,也没任何焦急和关心。

“反正啊,这孩子大了,心就野了,是不会在乎大人死活的。”

这听着是不对吧?但我 找表妹聊 了 聊,又听到了另一个版 本 ——

表妹也很委屈:

“ 我白天是要上课的啊,又不是随时都在看手机。

要怎么才算关心嘛?什么都得按他们的心意来吗?

我反复说,不要卤那么多,学校也能买到,她不听;

她腰痛,我专门给她挂了专家号,但她不肯去看啊;

我做了好久攻略,用兼职工资给她买的口碑很好的按摩仪,结果现在放家里吃灰;

她转发给我的那些文章,经常是些未经证实的养生谣言。

我说 ‘知道了’,她怪我:‘光知道,怎么不照做?’

我说 ‘假的/博流量的’,她又立刻炸毛,说我:‘读点书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我是真害怕和她吵。我现在一接她电话,感觉一整天能量都会被耗光。 ”

大家感受到没有,不管表面关系多 “糟糕”,其实亲子间,始终都深爱对方。

但不同时代的人,表达方式又如此不同 。

父母们 大多数出生在物质、精神都还不够丰富的年代,爱的表达通常是 “拐着弯的”“服务型的”“硬塞的” :

我爱你,我就想听到你声音,就想知道你在干嘛;只有确保你过得好, “路”没走错,我才能够安心;

所有好东西,我也都想给你 ——

精心安排每一餐、毫不犹豫交出补课费、努力攒钱给你买房;

反正不管自己累不累、苦不苦,只要你喜欢、有回应 、 有收获 ,我就很满足。

但因为 “想给”的心太强烈了, 他们又常常 关注不到孩子是否真的需要;

如果孩子 不 “听话”、不领情 ,或者看不到这份 “付出”, 就 难免会感到 “不值得”。

孩子呢 ,他们是物质、精神都极为丰盛的一代,他们的爱是 “直接的”、“个性化的”、“ 有很强 边界感 的 ” :

他爱你,他会给你发红包、买东西、准备惊喜, 在你需要时, 帮你解决问题 ( 这些都是关心 ), 但却做不到传统的 “听话”“顺从”;

他们不在意 “是否正确”,也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们更关心自己/你“想不想”“要不要” ; 如果相处感到不舒服,他们会优先保障自身;如果你感到辛苦 /委屈 ,那你 也 可以不做 。

如果说 “不需要”,那就是真的不需要 。

对他们来说, “ 给选择 ”“ 给空间 ” 就是对你的关心, “尊重”就是最大程度的爱 。

—— 他希望你也 能 这么对他。

理解这种差异, 并 不是要为孩子开脱 , 而是 想告诉大家:

我们要 跳出 “用我的标准来衡量你的爱”的思维惯性。

当我们都 能 站在对方角度的去解读爱时,才会明白:

爱一直都在,只是呈现形式不同 。

不同人生阶段,

爱的权重不同

说到这里,可能有父母更心 寒 了:

那都是 “别人家孩子”吧!

我 家 孩子, 别说买东西、准备惊喜 , 连话都 不 怎么跟我说,还动不动吼我,怪我这儿没做好,那儿没托举。

他就是自私,只爱他自己。

真的是这样吗?

——想想我们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吧:

十几岁,二十出头时,我们在做什么呢?

我们的注意力,何尝不是被不断涌来的课业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刻骨铭心的 校园 “ 初恋 ”, 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 焦虑 牢牢占据?

那时,我们 是不是也时常顶撞父母,跟他们拧着干?啥都没整明白,还又菜又爱玩?

给家里打电话的频率,是不是也从一周数次,慢慢变成了一月数次?

电话里,是不是也从事无巨细的汇报,变成了程式化的 “吃了 ”“ 挺好 ”“ 没钱了 ”?

回看这一点,你就会发现:

他们不是不心疼父母,是对你的辛苦 /要求还没有认知;

这 也 不是 什么 道德问题, 就只 是成长的一个阶段 而已 。

况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每个人的心理能量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

现在的孩子,面对的竞争压力、信息爆炸和社交复杂度,是我们当年难以想象的。

他们被裹挟在飞速运转的时代齿轮中,忙着应付眼前的考试、论文、实习、求职 、 加班 ,以及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好不容易读出来了,工作 稳定了 ,成家了,又开始操心下一代了。

一个人,当大部分心智、精力 , 都被消耗到, 应对新环境的挑战 , 和 自 身的情绪压力 时, 是很难再有的多余的能量, 回流到原生家庭 的 。

我们不必把这种 阶段 性的、普遍存在的 “ 疏离 ” ,轻易地 定义为 “白眼狼”。

理解并尊重孩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任务变化、精力分配,才是我们能送给彼此的一份慈悲;

也才能真正消解,我们内心那份 “不被爱”的刺痛。

好好去爱,

是我们必修的 “人生功课”

看清了这些原因,我们再回头来看那个 “残忍的真相”——

你会发现,它其实没那么 “糟”,但它确实可以变得“更好”一些。

好好去爱 ,不是天生就会,而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一份“人生功课”:

01

学会 “恰当索取”

很多中式父母,常埋头付出,却很少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

孩子也很困惑 ,每个人想要的都不一样,我怎么知道你怎么想的呢?

所以,与其指责抱怨,不如大方指引:

不说: “ 电话都不打个!消息也不回!”(这是批评)

改说: “妈妈在家没事还挺想你的,你多发照片、多打电话,把状态同步给我噻!”(这才是表达感受)

不说: “我累死累活做饭,你还挑三拣四!”(这是情绪宣泄)

改说: “今天妈妈有点累/腰好痛,我们简单吃点/你来做吧。”(这才是解决问题)

不说: “ 你从来都不关心我!”(这是全盘否定)

改说: “我这几天不舒服,你记得多问下我/听话点噢,比如问我‘妈妈,你需不需要什么帮助? ’ /自己把作业完成好——这样我才觉得你关心我。不然我很容易把气撒到你身上哦!”(这才是表明要求)

当 “爱”有了明确路径,它才更容易正确抵达,不是吗?

02

寻求“双向滋养”

很多父母把全部精力和资源都投给了孩子(特别是只聚焦学业),自己的生活会越过越窄。

当孩子渐行渐远,或达不到预期时,就会留下巨大的落差。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相互支持和欣赏。

试着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

孩子的学业,管到 “60分”就好,剩下的交给他自己去争取;

关注自己的健康、外貌,让自己保持好精力、好状态;

在一起时,多和孩子一起玩、闹,一起看书、运动,获得 “年轻”能量。

不在一起时,就多花时间、金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维持事业或社会活动。

这样丰富的你,才不会因为孩子的一条微信没回,就惶惶不安;

或因为孩子的一时出错、成绩不好、工作不顺,就暴躁、焦虑,怀疑自己的价值;

孩子看到的,也才不是一个充满牺牲感的可怜父母,而是一个稳定、充实、有活力的生命榜样。

03

丰富“人生系统”

最后,我们不得不正视家庭教育中一个深刻的悖论:

教育的成功,本身就意味着一场 “温柔的背离”。

我们拼尽全力供孩子读书,让他们去见我们未曾见过的世界,这本质上,就是在把他们推向更远、更广阔的人生。

当他们做到了,与我们在精神层面产生距离了,自然也无法再像童年时那样,在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上与父母完全同步、紧密相依。

对此,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紧紧抓住孩子,而是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系统”;

孩子可以是其中的一个支点,但不是全部。

这个系统还应包括:

经营好夫妻关系;

拥有可以随时吐槽、约玩的老友;

努力达成事业成就;

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读书、养花、跳舞、画画、写日记、志愿服务) ......

支点越多,你的世界就越稳固。

我们这一代父母,是承上启下的一代。

身上既烙印着传统家庭对恩情与反哺的看重;

又和孩子一样,有着对现代家庭关系中平等、亲近与理解的渴望。

我们总在无私付出,与期待回报之间摇摆;在深爱,与放手之间挣扎;

在 “为孩子活”和“为自己活”之间纠结。

但别忘了,我们最初的愿望其实是:

希望孩子终有一天,离了我们也能过得很好。

读完这篇文章,愿你重新准备好 ——

在爱孩子的路上,不绑架孩子,不迷失自己;

不辜负这场,独一无二,却终将走向别离的珍贵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