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带财险30周年变身记:中资十年大撤退,持续“瘦身”求利!

Source

 从中资到合资,再到纯外资,三段历史的演绎,史带财险这家保险公司用了30年的时间。如今,史带财险正式踏入纯外资发展阶段。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关于史带财险变更股权的批复,同意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Starr Indemnity & Liability Company)(简称“史带补偿”)受让上海锦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锦江国际投资”)持有的公司1120万股股份(0.78%股权)。虽然占比并不大,但是这次转让,意义迥然。

也就是,史带补偿合计持有史带财险1146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80%。史带财险另外一家外资股东史带保险与再保险有限公司与史带补偿有着关联关系,两家公司的最终控股公司同属于史带国际有限公司。随着这一股权转让的落地,史带财险正式归入“史带一族”,史带财险也成为第五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保险公司。

变身记:

从单一大股东到全资持股

针对这一股权的变更,早已在行业意料之内。

据悉,2024年8月,锦江国际投资正式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史带财险112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78%,股权作价2800万元,根据当时的挂牌信息,史带补偿与史带保险与再保险均未放弃优先认购权,这也为后来的收购打下伏笔。

2024年12月,史带财险发布股权变更公告称,史带补偿已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每股2.5元的价格收购锦江国际投资持有的史带财险0.78%股权,只待监管获批。如今,监管的正式获批,为史带财险贴上新标签。

从史带国际进入到全资控股,这期间经过了14年时间。据悉,史带财险的前身为1995年1月25日成立的大众保险,注册资本为14.325亿元,初始股东包括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等中资企业。在2008年之后市场开始生变,大众保险股东开始谋出路。

2011年,大众保险进行增资扩股,史带集团旗下史带(百慕大)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借此进入,成功拿下史带财险20%的股权,成为史带财险单一大股东。2013年,上海国际集团等多家股东挂牌转让史带财险约39.19%的股权,最终这笔股权在2014年被史带一方拿下。截至2014年年末,史带国际及其子公司共持有大众保险至少72%的股权,也是这一年,大众保险正式更名为“史带财险”。

更名后,史带国际一方仍没有放弃继续增持史带财险。

2018年、2019年,史带补偿接收了中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史带财险股权,持股比例增至97.45%;2020年,上海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所持史带财险0.13%股权,最终由史带补偿收入囊中;2020年,史带补偿以每股1.6元的价格收购股东杭州艾加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持股0.97%)和杭州银河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占比0.47%)所持史带财险股份;2021年,史带补偿又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每股1.6元的价格收购昆仑信托持有的史带财险280万股股权(占比0.2%)。

如今,史带国际完成了对史带财险的全资收购,史带财险正式进入纯外资独资的时代。

瘦身记:

调产品、停车险、撤机构

其实,自史带国际正式控股史带财险后,对史带财险的调整一直在持续中。从业务结构到产品类型,再到机构布局等,均在按照史带国际所构想的思路推进。

据悉,2022年史带财险董事长董颖曾表示,史带一直坚持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为了达成目标,史带财险的相关举措包括优化业务结构,集中资源发展盈利险种;对于亏损业务定期评估,必要时坚决调整,维持公司健康发展;提高内部效率,降低非必要的经营成本等。这些从史带财险的改变就可以看出。

具体来看,自史带国际控股后,史带财险快速调整业务模式,不断削减车险业务,2016年底宣布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车险业务。同时,史带财险也在加大非车险业务的投入。

董颖曾透露,财产工程险、水险、意外健康险、责任险和金融险是史带财险五条主要的产品条线,而史带财险的目标很清晰,就是要做国际化的、深耕中国市场的、专业有特色的、以利润为中心的财险公司。

除了业务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外,在业务范围方面,史带财险也进行了“扩充”。例如,自2023年8月1日起,史带财险开始销售互联网人身险业务,自2024年3月14日起开始销售互联网团体人身意外险,自2024年12月1日起,重新开展互联网人身险自营业务。

在这些改变的同时,史带财险还在裁撤分支机构。2022年,史带财险撤销了苏州、福建、宁波、安徽4家省级分公司;2024年3月,史带财险又撤销了其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2025年3月,史带财险又撤销了重庆分公司与湖北分公司。

截至目前,史带财险的省级分公司仅有6家,分别位于上海市(除自贸试验区)、江苏省(除苏州)、浙江省(除宁波)、山东省、北京市、广东省。

对于这样的变化,董颖也曾有过解释。她表示,由于史带中国走的是轻资产的发展路线,公司并没有盲目地追求分支机构扩张,而是和国内保险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借助国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销售人员等下沉优势,发挥史带在产品设计、风险识别等方面的特长,强强联合,共谋发展。

成绩单:

不贪大求快,向利润看齐

改变的背后,有着经营方面的原因,与此同时,这些改变也影响着史带财险的业绩。

先看车险方面,为何要抛弃车险业务,或许与史带财险此前车险业务经营不如意有关。

数据显示,2010―2014年,其车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3.78亿元、13.41亿元、12.17亿元、11.35亿元、7.74亿元,当时的车险业务占比基本还在60%以上,但从承保利润看并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2010年-2014年,其车险承保利润分别为0.1亿元、-0.2亿元、-0.46亿元、-1.83亿元、-0.85亿元。

可以看出,自史带进入后,史带财险的车险业务就不断进行收缩。受此影响,史带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也有所下降。2010―2014年,史带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17.26亿元、17.23亿元、15.92亿元、14.98亿元、11.71亿元。这期间,其净利润分别为0.33亿元、0.67亿元、0.39亿元、-1.6亿元、0.35亿元。

2015年史带财险大幅缩减车险业务,当年其车险保费就缩减至0.51亿元,这一年的车险承保利润为0.33亿元。也是这一年,史带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大幅降低至5.97亿元,2016年更是在彻底退出车险市场后,其保险业务收入降至5.12亿元。

不过,随着新的产品战略开启,史带财险在非车险方面发力,业务表现出“小步慢跑”。2017―2020年,其保险业务收入为7.32亿元、9.16亿元、11.48亿元、12.99亿元。

但从2021年开始,史带财险的业务规模再度出现下滑,当年保险业务收入为10.85亿元,2022年为8.98亿元,2023年出现小幅回升至9.97亿元,2024年为10.35亿元。这样的变化背后,与其缩减分支机构,及开展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有一定关系。

作为一家有着30年发展史的财险公司,规模并不大,好在保持盈利状态。2016―2024年,史带财险净利润分别为0.83亿元、0.6亿元、0.51亿元、0.49亿元、0.4亿元、0.05亿元、0.04亿元、0.29亿元、0.38亿元。2025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为0.17亿元。

这些成绩可以说与史带一直坚持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保持一致。如今,史带财险的最后一小部分中资股权落定,已经开启了新30年的新征程。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已有安盛天平财险、安联人寿、汇丰人寿、中意财险等,这些险企都在打造自己的特色竞争力,追求小而美、小而精,规模不大但多在赚钱,而且也少了很多股东层面的内耗,与传统的中资股东普遍求大求全求强的理念相左。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如何精耕细作、精进发展值得思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保新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思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