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买房半年多:位置真是太重要了

Source

最近天气凉了,走路和骑车上下学的小朋友数量骤减。之前还能看到一群小娃背着大书包,一路叮叮当当冲向学校。

现在好了,冷风一吹,大家纷纷改坐车。结果就是接娃的时候要排长长的车队,前几天就是在接送队伍里足足排了十多分钟。

跟同学妈妈聊天时,我抱怨说接娃太费时间了,她说回了句:“还好我们离得远,可以校车接送,直接到家门口,特别省事。

好吧,我们离学校不够远,所以没校车服务。怪不得朋友当初在我买房时说“离学校要么近,要么远,中间最难受”。

01

不同的上学方式

美国公立小学的小朋友一般有四种上学方式:走路、骑车、开车、校车。至于选哪种,就要看个人了,当然,还跟房子的位置有关。

1.走路

听起来很健康,但真正走路上学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因为有些学校周围有大路、车速快、路口少红绿灯,如果要经过大路上学,走路的安全性则是要考虑的。

一般学校会划一个“walk zone”(步行区),上下学的时候会有老师拿着STOP的牌子指挥车辆。

但是,鉴于这边的天气,能走的时间实在不多,而且家离学校稍微远点就不行了,早上着急忙慌的走二十多分钟,大概率会迟到。

2.骑车

夏天常见,很多娃背着书包骑小车飞快前进。小一点的有父母陪着骑,大一点的就可以独立骑车上下学。但一到冬天就会断崖式减少,而恰好芝加哥的冬天很长。

骑车的好处是速度快,小朋友还能一起社交一起骑;坏处就是天气决定一切,入冬之后的天气实在是不适合了,而且离得太远的话骑车也挺累。

3.家长开车

小学有专门的“drop-off/pick up line”,像机场排队登机一样,一车接一车停好、放娃、后面的车再往前。

这种方式看着方便,实则有点考验耐心,全校几百个孩子都集中在那15分钟直接上学,只要天气不好排队时间就增长。

放学更是麻烦,还得老师看着号码把小朋友一个个从运动场叫出来,时间成本更高了,感觉自己的耐心都磨出来了。

有时候自己排着车队,都能看到附近走路的小朋友已经走到家了,真是体会到了为啥买近的房子香了。

4.校车

校车就是那有名的黄色🚌,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那种。但是可不是谁想坐就能坐的,想坐校车,得满足一些条件。

一般学校会划分“bus zone”,离学校太近的,校车不会管你;离得远的才有资格申请,我们这里是1 mile(~1.6km)的距离,少一点就不行。

所以同一条街,不同门牌号可能就不一样,想知道自己的房子能不能有校车服务,最好是问学校。

我家的距离刚好快在边界,结果就是既没有步行区的便利,也没有校车福利,每天还得开车排长队。

另外校车跟学区的关系很大,有个朋友他们学区是谁都可以坐校车,但是只有

bus zone的可以免费,太近的话交一些钱也可以享受校车服务。

对于家长来说,校车是最省事儿的,到家门口接送。不过它也有缺点,就是路线绕来绕去,有时候开车10分钟的路,校车硬是能绕个三四十分钟。

02 买房重要的三点:位置,位置,位置

买房的时候经常听人说,房子重要的三点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位置、位置、还是位置)。

一开始觉得这是废话文学吧,但住进来半年多,这句话非常现实——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生活体验。

比如同一个小区,离学校近的那一片,自带上学天然优势:早上不用赶时间,也不用排车队,哪怕冬天下大雪,踩着雪走过去也就几分钟。

但这些房子可能因为距离学校近,上下学的时候车流量大、有可能自家的车不好出来。

住得稍微远一点,理论上可以坐校车,但如果刚好卡在“边缘”,像我这种,接送就变成了日常工作。

前一段时间实在是不想排了,把车停在了学校附近的地方,走路接了一次,感觉效率真高呀,比平时还早到家。

除了学校,如果住的离公园、活动中心近,那社交机会多,方便小朋友约着玩;离大路近,不用绕来绕去,开车更快,但是噪音会比较大。

买房前看房几十次不觉得位置有什么差别,住进来半年后才意识到,这些微小差距是生活体验的来源,但是买房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它们。

03 一些叨叨

学校、社区设施、交通、治安、社交氛围,它们不是分别存在,而是互相捆绑在一起,在买房子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悄悄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房子所在的位置,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生活方式:选择了哪个位置,就选择了相应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