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时评:紧急避险还是损坏公物?这一锤,到底谁说了算

Source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7月2日晚,K1373列车突发事故导致断电滞留,300余名乘客在闷热的车厢里煎熬3小时,其间一名男性乘客用安全锤砸窗通风,在网上引发“是紧急避险还是损坏公物”的热议。

7月3日,广州铁路公安局怀化公安处回应:未对砸窗乘客采取拘留措施,经批评教育后放行。

7月5日,广铁长沙客运段再次发布详细的情况说明:列车工作人员对车内闷热和旅客耐受情况进行了跟踪研判,认为客车滞留线路两侧无站台、车门离地面高度超1.5米、事发时为夜晚、车外无照明、开启车门可能存在旅客下车摔伤人身安全风险,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对于砸窗男子,铁路公安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车辆工作人员对破损车窗进行了修复。

这一回应再次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追问“紧急程度的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

铁路部门的通报全面而细致:车厢温度31℃、80余个气窗打开、发放矿泉水、联系救护车在旁待命.....但是,工作人员执着于既有风险的考量,却忽视了旅客对通风这一“刚需”的迫切需求,也暴露了应急预案的模糊地带。

就像老百姓常说的“屋里热不热,住的人最清楚”,当乘客衣服能拧出水、老人孩子头晕目眩、有乘客不得不转到乘务室休息时,纸面上的“未达紧急程度”显得有些苍白。

铁路部门担心破窗引发跳车风险确有道理,但乘客的生命健康与基本舒适度同样不可偏废。问题在于:为什么乘客的极端不适没能触发预案升级?当规则遇上人的健康与生命风险,是否该有更加务实且灵活的应对?

更值得深思的是,铁路系统并非冷漠。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分发物资,挡在破窗前防止跳车,同样是对职责的履行。问题在于:当“不出事”成为最高准则时,制度是否反而捆住了手脚?就像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结果让孩子失去了应对危险的能力。

列车故障难以避免,但“车厢困局”是可防可控的服务漏洞。这背后是管理思维的惯性——重硬件轻软件,重程序轻应变。列车断电后,空调停运、应急通风缺失、乘务员无权灵活决策......这些技术和管理短板,最终让乘客被迫“违法自救”。

制度与人性并非对立。江苏淮安曾有位干部因“容缺办理”获得晋升,这样的案例本该成为范本。反观列车上的工作人员,他们或许更需要一份“紧急裁量权”。比如在特定条件下,可自主决定开门通风并加强警戒,而非等待层层上报、可能迟到的上级指示。毕竟,在热射病夺命只需两小时的极端环境下,等待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事件中最触动人的细节,是破窗后那位立刻挡住窗口的工作人员。他没错,砸窗小伙也没错——错的是应急预案不充分、毫无变通的规则设计。要化解这类矛盾,不能止于“该不该砸窗”的争论,而需铁路部门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应急处理能力,把应急从“保安全”延伸到“保尊严”,把工作从“不出问题”升级为“注重体验”。

预案要能“呼吸”。给应急标准加入“体感系数”,比如当温度湿度双高、多人出现中暑症状时,自动触发更高级别响应。就像气象预警分黄橙红,列车应急也该有清晰阶梯。

给一线工作者“放心出手”的底气。明确“为救人而采取的合理破窗、开门不予追责”,甚至设立“应急担当奖”。非典时期“先救人后补手续”的共识,在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让技术做制度的补丁。与其事后争论砸窗对不对,不如提前设计可快速拆卸的通风装置,或在车厢顶部设置紧急排热口。高铁能自动降弓防触电,为何不能解决断电后的“闷罐”问题?

最好的规则是为人服务的。按规矩做事,更要按规律办事。只有把乘客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用心用情用力用智解决乘客的急难愁盼,工作人员的“辛苦指数”才能换取乘客的“幸福指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紧急避险”原则,早已承认生命权高于财产权。下一次再遇类似情况,希望人们不必靠“违法”来自救,管理者也不必因“合规”而纠结。

来源:安徽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