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人设崩塌惹争议,但他怼复读女生这段话,“配享太庙”

Source

大家刷到张雪峰最近的新闻了吗?

我还以为他前段时间惹的争议太多,会平淡一段时间,没想到是更频繁的上热搜。

事件起因是全运会开幕那天,他深夜发了条微博:

为了看开幕式,500演唱会都没去看!!!

本来就是个挺体现爱国情怀的微博,但是没想到翻车了。

有网友拍到他不仅去伍佰演唱会了,还跟一位女士一起亲密互动。

最后是微博删除了,晒戒指回应传闻:

“如果真有事,我现在不是在家里边被一顿胖打吗,真怎么怎么地的话,我还有心情在这直播啊?”

真真假假,咱们外人也不好说。

但是张雪峰争议大了,我就比以往更频繁的刷到他直播间的切片,又看到不少之前漏掉的精彩连麦。

有一段连麦我听完是特别有感触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感觉张雪峰“配享太庙”(不是替他洗白哈,是真觉得对有娃家庭很有帮助)。

尤其是家里孩子看着也挺用功的,但是成绩就是上不去的话,这段话会非常有启发。

连线开始,女孩平静地介绍自己:我现在是复读的第五年,然后我是高三……

张雪峰特别惊讶:“啊?!复读第五年?”

女孩解释:因为有那个本科情结,也因为自己可能没有好好努力,或者不适合学习,一直在复读。去年高考分数是405……连麦是想咨询选科问题。

张雪峰又哭笑不得:“啊?你还为选科的问题纠结呢?你不都复读五年了吗?”

女孩继续解释,她2019年第一次高考选的是理科,之后因为高考改革换过两次选科组合,但每次分数都不高,所以在纠结要不要换小三门的组合。

张雪峰直接说:“那我教你怎样上本科——我想救救你爸妈。”

他第一句话就问:“你认真做过复盘吗?”

女生犹豫地说:“我比较浮躁……静不下心。”

张雪峰一针见血:“你说的是心态,是战略,但我们今天谈战术。比如你英语90分,阅读能全读懂吗?”

女生答:“一半一半。”

他说:“你看,读不懂,说明单词语法都有问题——但五年了,你一直没去解决。”

女生沉默了,最后低声说:“挺惭愧的。”

大家是不是也仿佛看到了身边很多孩子的影子?

那个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书房的孩子。

那个笔记做得工工整整,五颜六色像手账一样精美的孩子。

那个周末奔波于各个补习班,累得在公交车上都能睡着的孩子。

可是,为什么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成绩单却总是,不见起色?

答案,可能就是一句话:

用身体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

张雪峰在连麦中,追问了这个复读女孩的一些学习细节,她其实精准的踩中了“假努力”的三个坑。

有这3种表现的孩子,成绩一般都很难提升:

01

目标模糊,像在迷雾中赛跑

这个女孩一直都在说“我要考大学!”“我要提高成绩!”“我不想上专科”。

但是问到具体想学哪一个专业、想做哪一个行业,她没有任何想法。

只是模糊的表示,自己未来可能想要考研或者考公。

大家发现了吗?对孩子来说,“考大学”这种目标太宏大了,宏大到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只告诉你“往北走”,却没有地图,没有路标。

孩子很快就会只剩下疲惫感和迷茫感,只能靠“不停走路”这个动作本身,来证明自己还在前进。

怎么帮到这种孩子呢?

就是把那个宏大的“考大学”目标,彻底从对话里拿走,换成具体、微小、可执行的任务。

比如不要把“学好英语”当目标,那太虚了。

今天的锚点是:“背熟这20个关于环保的核心单词”或者“把这篇阅读理解里所有的长难句主谓宾划出来”。

不要把“提高数学”当目标。

今天的锚点是:“搞懂数列求和里错位相减法的三个核心步骤,并能独立讲出来”。

锚点越具体,孩子的行动力就越强。

一天完成一个小锚点,一周下来,回头一看,会发现船已经悄悄驶出了很远。

这种微小的成就感,是支撑他走下去的最好燃料。

这里也想分享一个心理学概念:小赢理论。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那些微小的、有意义的进展,是提升内在动机和持久创造力的最关键因素。

学习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个“小赢”的积累,远比遥不可及的大目标更能激励人。

02

逃避真正的困难,是人的天性

在连麦过程中,女孩经常提到自己学不进去,是因为“心态浮躁”。

她不愿意跟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看到别人学心理还会很难受,所以经常请假在宿舍看各种网课视频。

其实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爱逃避真正的困难。

当然,这不能全怪孩子。大脑天生就爱节能,思考难题是件非常耗能的事。

直面自己的薄弱环节,意味着要承认“我不会”、“我很差”,这会带来巨大的不适和挫败感。

相比之下,再做十道会做的题之类的,显得轻松又愉快了。但这种愉快,是进步的毒药。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老是做你会做的题,就像老是跟比你水平低的人下棋,棋艺永远不会长进。真正让你变强的,是那个你下不过的高手。”

可以鼓励孩子每天专门划出一块“硬骨头时间”,比如晚上8点到9点,什么都不干,就死磕一道物理压轴题,或者研究一篇读不懂的英语文章。

这个过程肯定会痛苦,会坐立不安。

但我们要让他明白:感觉到困难,恰恰说明你正在上升的通道里,舒服,是留给原地踏步的人的。

你可以跟他说:“今天你面对了这道难题,哪怕没完全做出来,你也比昨天那个绕开它走的自己,更勇敢,更强大。”

03

缺乏“闭环”思维,学习成了猴子掰玉米

张雪峰在连麦里,始终告诉女孩要复盘。

不要贪多、不要再自己的选科,而是要看自己哪些科目还有巨大的提高空间。

比如现在地理赋分之后是40分,其实只要好好再背熟一些相关知识点,提高30分是完全可能的。

很多孩子的学习流程其实都是这样的: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对答案→结束。

至于为什么错,涉及哪个知识点,下次怎么避免,统统没有下文。

这就好比一个工厂,只负责把原料运进来,却不做加工、不质检,最后生产出一堆废品。

学习,必须完成 “分析(我哪里错了)-解决(我该怎么弄懂)-验证(我是不是真会了)” 这个完整的闭环。

没有验证环节的努力,就像只播种不收割,白忙一场。

说到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个判断孩子是不是真会了的黄金标准:费曼学习法。

简单说,就是“用大白话把知识讲给一个门外汉(比如你)听”。

你可以主动当孩子的学生:“儿子,今天物理课的‘楞次定律’妈妈一直搞不懂,你能当小老师给我讲讲吗?”

在他讲解的过程中,他一定会卡壳,一定会发现有些概念自己也是模棱两可。

这个过程,就是他最好的自我查漏和巩固。如果他能够条理清晰地把一个知识点给你讲明白,那他就是真的掌握了。

从“听懂了”到“会做了”,中间隔着一条鸿沟。而从“会做了”到“能讲明白了”,他才算真正把知识掌握了。

最后,我想分享几个我们平时分析孩子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到的句子,清晰的界定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锚定问题:“这张数学卷子,具体是哪一类题丢分最多?是三角函数还是立体几何?”

深挖根源:“语文阅读理解总是错,是读不懂文章,还是读懂了但不会答题技巧?”

检查过程:“这道题你说你‘会’,那你能不能现在不看答案,一步步讲给我听?”

追踪历史:“这个知识点,从上个学期就开始错,这个学期又错了,中间你为它专门做过什么吗?”

通过这样的提问,其实是在帮孩子完成从 “我感觉我努力了” 到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并且我正在解决它” 的转变。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用真正的努力,换来实至名归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