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五晚的财报电话会上,JP Morgan这样问蒋凡:
“这并不是阿里第一次主动进攻市场,2018年收购饿了么后,过去两三年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但市场份额提升并未如预期实现。我曾问过DeepSeek,为什么饿了么仍未超过美团,它回答说‘富养的儿子打不过穷养的创业狼’……在这一轮大规模进攻外卖市场时,管理层将采取哪些不同的战略或思路,以最大化投资回报率,并推动战略意图落地?能否分享一些新的考虑?”
蒋凡说:
“你可以再问问DeepSeek,但是我可以先回答一下。”
仅仅两天前,美团的财报把投资人都卷入一种情绪的低谷里。为了这场闪购大战,美团去年二季度的百亿利润几乎全部归零。CEO陈少晖对投资人的指引是:“预计三季度外卖和核心本地业务板块都将出现重大亏损”。在一份流传的财报会后的call back场纪要里,美团方面表示其外卖虽然整体面临亏损,但UE(履约成本)的领先幅度从两元翻倍成四元,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对整场闪购大战的质疑。
次日,美团股价应声跌了12.55%,京东陪跌了5%,阿里则陪了4%。那天晚上,在美团赞助的腾讯综艺《一饭封神》里,选手们怒斥游牧小厨“不理智的价格战”“破坏市场规则”。李诞则在镜头前摇着头,“我觉得餐饮真的太难干了”。
但蒋凡对投资人讲了另一个故事。

率先披露的是单量成绩单:日订单量峰值1.2亿,日均8000万闪购则拉动了淘宝日活8月整体上涨了20%,月活增长了25%。此前有消息称,闪购单日订单总量反超美团的消息,而美团王兴在财报会上披露,平台峰值订单1.5亿,日订单1亿,这意味着两边的差距目前已经缩小至20%上下的水平。
以此为基础,蒋凡可以说是“结构化”地回应了市场长期关注的UE问题。
首先,他承认UE有差距,但这是建立在很多市场的市占率差距过大的基础上。蒋凡表示,阿里过去订单规模只有同行1/3,很多地方只有20%份额,所以谈UE没意义。在目前订单上涨四倍的基础上,未来UE可以有至少50%以上的优化空间。在会后投资人交流中,阿里方面表示,比如在一线城市,双方的订单大概是四六开,其实UE已经没有太大差异了。
其次,蒋凡表示,闪购需要放在一个大的淘宝生态中去看待。
众所周知,淘天的生意模式决定了其本质更像是一家广告公司。大量的新增用户,只要带来点击和曝光,就必然成比例地带来CMR收入的增长。在蒋凡上任后,便将日活定为淘天团队的核心指标之一,希望以此促进平台活性。而闪购拉动的频道目前的日活用户大约1.8亿,对淘宝平台而言已经是宝贵的用户黏性杠杆。而蒋凡表示,闪购本身可以帮助淘宝节省广告费,虽然在短期成效不明显,但在长期来看会有显著的价值。这种表态,也与过去许多外部分析是相吻合的。
最后,蒋凡试图让投资人相信,UE 落后只是暂时的。
在订单增长四倍后,蒋凡表示接下来会通过“优化”缩小差距。除了规模本身带来的履约成本降低外,用户结构和订单结构将会成为下一步的方向。一方面,新用户留存后,老用户订单提升会自然提高平台的效率;另一方面,阿里会进一步引导和推动高价单的占比。
与美团的预估类似,市场认为Q3将会是淘宝闪购业务亏损的高峰,而到了Q4后,亏损会逐步收窄。但市场似乎已经忘记了即将到来的外卖惨战,阿里在财报会后大涨了12.9%,刚好呼应了美团财报后12.5%的下跌幅度,市场已经 buy in 淘宝闪购作为大淘宝生态一环的胜利者叙事中了——
尽管从亏损的绝对值而言,淘宝很可能是最多的。
二季度,美团和京东的营销开支增加了百亿,淘宝的对应开支增加了两百亿。但营销开支只包含了电梯里的汪苏泷、金晨和吴燕妮,并不覆盖每个订单中消费者直接消耗的补贴券。
证据依然藏在财报里:虽然将多个业务板块打包计算利润,但阿里依然披露了即时零售的赢输数据。在订单规模相比于大战前上涨了四倍的情况下,即时零售收入其实只比去年增加了12%,即从131.9亿元涨至147.8亿元。阿里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即时零售收入预先扣除了视作收入冲减项的补贴。”
即便按照相对保守的计算方式,考虑订单价浮动等因素,闪购也发放了超过百亿的直接补贴。这其实也呼应了淘宝闪购7月份公布的“12个月500亿”的补贴计划。如果按照当前的战况,500亿的补贴或许相当大部分会在前几个月消耗掉。而另据《财经》估算,目前三家平台截至目前已经累计烧出超过千亿元,其中美团与京东各自烧掉了200亿,阿里一家烧掉了600亿。
DeepSeek 的语料库截止23年底,或许等 R2 出来的时候,它对这场外卖大战的评价会有所不同——
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歧视富二代。
比闪购更疯狂的是 AI。
今年初,阿里宣布三年投资3800亿元,专注于建立云计算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二季度的capex(资本支出)是完全赶超了目标节奏,官方公布的AI+云的Capex投资达386亿元。作为与AI高度协同的业务,阿里云则超预期完成26%的增长,总营收至333.98亿元,保持了增长速度连续八个季度增长。
闪购的投入比闪购的营收多,AI+云的capex比AI+云的营收多,这算是阿里新投入周期的一个侧写。
不过相比于闪购,阿里更希望让外界认知自己是一家公司。吴泳铭在回答投资人提问时,甚至将闪购业务也纳入到了AI转型的考量中。
他说,“阿里巴巴的战略定位和即时零售业务的野心不止于在单一品类中竞争……在消费领域的AI时代,我们的长期目标是打造一个全面的消费平台……”
从平台的角度出发,多维度的用户行为可以强化AI在平台算法与内容的优化效率;而从远景的消费场景出发,如果阿里想要打造一个生活购物助手,近场零售作为高频场景是不可以被放弃的。
但尽管投入巨大,市场依然将主要关注点投向了其公布的所谓“芯片B计划”。鉴于寒武纪在国内的爆发性市值表现,芯片计划也被认为是阿里此次暴涨12%的重要推动力。
自主AI芯片最早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消息,表示阿里即将发布新的芯片,不仅将全部国产替代,还将兼容英伟达架构。有消息称,阿里的新芯片将暂时不对外售卖,暂时只服务于阿里云服务器。但“国产替代”+“兼容英伟达”已经能够给市场足够丰富的想象力了。
阿里官方没有直接对芯片计划有更多的披露,吴泳铭在接受投资者提问时,仅仅只是很隐晦地提及,“根据全球AI芯片供应和计划,后备了不同方式”,但市场认为这是对所谓国产芯片“B计划”的确认性质回应。
在B计划之前,阿里平头哥落地了含光800,倚天710等芯片,但两者分别发布于2019年和2021年的云栖大会,市场不时有对阿里芯片下一步计划的关心,但是迟迟没有新一代大芯片落地的消息。如果市场传闻信息全部属实,那么兼容英伟达架构的芯片,大概率又会是一个全新系列的产品,这也让外界对此次B计划有了很高的兴趣。
尤其通义千问团队对国产芯片的优化一直比较积极,通过软件和架构优化不断对冲国产芯片缺陷,从而在芯片生态方面形成了与DeepSeek的差异化开源竞争优势。那么一个由阿里自主设计研发的芯片,或许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将重新成为一个从芯片-算力环境-基座模型-场景,全栈的AI能力提供商——
就像去IOE时曾经讲过的故事一样。
根据吴永铭和蒋凡在财报会的说法,阿里正在用 AI 串联起所有的业务,阿里也越来越变回了一个平台公司的模样。
蒋凡说,chatbot需要更长的上下文窗口,才能完成复杂任务,进入企业内部才做工具。而agent背后也需要基础设施,比如阿里正在做的“Agent Bay"。后者在云端建立虚拟的服务器环境,让云可以跑不同的agent和服务。
吴永铭则补充说,coding将会是工具和企业系统的重要连接者,而除了阿里云,淘宝、钉钉、高德、支付宝都可以协同提供业务层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企业解决更多的实际任务。
以AI为轴,所有的业务又回到了一起。
这次财报后最大的感受,大概就是阿里终于回魂了。从1+6+N,到吴永铭上任,再到正式回归四大业务板块。但直到8月29日之前,他们依然像是一个1+6+N的阿里,每一个业务都有自己的声量,各自五光十色,却无法聚拢到同一个叙事底下。
但这次Q2大捷,让人们突然想起,阿里的核心价值就是电商和云。只是过去这两个板块的资本故事不够性感,以至于人们的视线很容易就散开了。
闪购是电商+1,AI是云+1,它们同时带来的巨大的业务想象、疯狂的资金消耗,将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叙事又重新拉回到了阿里的主战场。于是阿里在资本市场上又重新变成了那个人们熟悉的阿里,变回了“一个阿里”。
资本市场突然想起,阿里是一个平台公司、一个生态,一个以infra著称的公司。
就像菜鸟和支付宝过去是电商的infra,云是互联网的infra。如今闪购是电商的infra,AI和芯片也是云的infra。不是Ai infra,而是ALi infra——所以哪怕是闪购的烧钱逻辑也变得通顺了,当前者被放在后者巨大的现金流和电商体系下的时候,人们不会看到200%于美团的损失,而只看到了20%于美团的利润消耗占比。
这大概也是一种战争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