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一旦没了,人生也就定型了

Source

人是什么时候垮掉的?

不是没钱,也不是没出路,甚至可能不是身体上的无力,就是心里突然就没有「奔头儿」了。

这股气一旦泄掉,就很难再撑起来。

所以大家都说——少年之心气儿,是不可再生之物。

说「少年心气」,其实并非指“心气”只存在于少年时代,反而是在说“假如一个人心气蓬勃,那无论年龄几何都拥有珍贵的少年感”。

我发现父母一辈的人,经常会在几个节点上发出感慨——哎,没有心气儿了。

一个节点是家里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一个节点是孩子开始工作赚钱;另一个是孩子结婚生子。有些人可能还会在经历父母去世后有这种心境。

以前不是太理解,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心气会随着别人的人生巨变,说没有就没有了。

后来明白了,因为大多数父母都没有自己的“人生”,他们这辈子好像都在为别人而活,所以当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一离去/独立/拥有自己的家庭之后,就会陷入一种虚无,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生活没有意思,生命中缺少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1

人凭什么能越活越好?就是因为心气足。

心气也是一种能力,重要且稀缺,不是人人都有,它具备3个关键的素质——

第一个,是内在驱动力

一个拥有内驱力的人,内心燃着一团火,这团火不是被别人用鞭子抽着、用糖果哄着才冒出来的火星,而是骨子里对自己有要求,觉得“我的人生,理应更精彩”的那股劲儿。

凭借这股劲儿,他们能把一件事从“做完”做到“做好”,再到“做出彩”,这个过程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会让人对做事本身开始“上瘾”,然后就顺其自然的把自己的人生扶正到一个「向上生长的螺旋」中。

第二个,是心理韧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韧性就是你在挨了生活一记重拳后,不是应声倒地,而是晃两下,吐掉嘴里的血沫,说“再来”的能力。

生活的风浪打不垮你,能摧毁你的,是你认为风浪永不会停的念头。

这很接近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性”,就是在压力和不确定性中不仅不受损,反而能从中获益、成长的能力。

有些人面对困难,是退缩、恐惧和放弃;而有些人面对困难,会兴奋、专注,然后破局。

第三个,是自我效能感

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说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达成目标的信念。

通俗来讲,就是“我相信我能行”,对自己坚定的信任。

自我效能感往往来自于成功的亲身经历、替代性经验(看别人做成觉得自己也行)、言语说服(被鼓励)、积极的情绪状态。

所以要多去主动靠近那些成功的、相信你、鼓励你,能给你正面影响的人。

自信可以不是天生的,而是我一次次做到了,所以我相信下一次也能。

2

那“心气”是如何改造“命运”的呢?

第一,心气会驱动人的行为

你有多想要,就会多想去做,如果没去做,就说明还没那么想要。

但这里会有一个“启动值”,也就是说,不是你有1分心气,就能前进1分,而是可能需要先有3000的心气,才能催动自己去开始,至于后续能不能持续下去,还需要看自己是否可以说服自己内在的一些“阻碍”,这也会消耗一些心气。

所以说,人想要进入“向上生长的螺旋”也没那么容易,可是一旦进入了,就会释放「马太效应」。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说,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优势积累,获得更多机会,这就是“马太效应”,也即是“强者愈强”的定律。

心气足的人,因为相信“我能行”,所以会更愿意采取行动、投入资源、坚持到底。这个行动本身,就极大地增加了他们“撞上”好运的概率。一次成功的尝试会增强其信心,从而投入下一次挑战,形成一个 “信心-行动-成功-更强信心”的向上螺旋。他们的“好命”,是靠自己不断行动创造出的概率优势。

第二,心气足会吸引贵人

心气在这个东西,你拥有的时候可能觉得没什么,但一旦失去,就像被人从身体里抽走了脊柱,一下就垮了。

「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东西,你说它有什么用,抓不住也看不见,好像没什么用,但有与没有确实会决定一个人的运气。

比如说,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骨气、有没有志气都会在无形中改变自己的气质、言行举止,影响周遭人对他的态度、判断,继而影响他人的行为,然后命运就这样一点点被书写了。

心气也是如此。

一个充满能量、积极向上、有奔头的人,本身就像一块“磁石”,会自然而然地吸引高水平的人、资源与机会。

没有人愿意跟丧气的人相处,也绝不会有人愿意帮助、投资一个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的人。

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本身就是“好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信息、资源和情感支撑。

一个人的心气如果哪天突然没有了,大概率人生也就这样了。

这可能有些残酷,但真的是事实。心气一旦熄灭,余生都将在灰烬里苟活。

所以,普通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