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爆改变县城奶茶店?网友吐槽中资收购后歌单土掉渣,像20年前KTV?

Source

(图源:网络)

这段时间,有不少网友表示,去星巴克的时候听到店里播放的轻爵士乐,居然变成了大卖场的歌单???

一些网友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星巴克现在的歌单曲目,简直一秒梦回QQ炫舞时代,让人听着听着就忍不住敲电脑的空格键。

(示意图)

还有人吐槽原来去星巴克都是听着白噪音工作的,结果现在光想站起来K歌,跟着背景音乐一起摇花手。

对于网友们提出的这些疑问,星巴克品牌方对此解释称,这次的复古歌单只是为了配合新一季的“千禧文化”主题,每天会在下午特定时段播放,并不是常规化的改变。

星巴克的官方声明,虽然暂时澄清了疑惑,但不少网友还是怀疑,星巴克被中国资本收购后,未来不会改成接地气的小城奶茶店吧?

实际上,星巴克背景歌单的更换,背后和中资收购可能还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

1999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开出中国内地第一家门店,并凭借 “第三空间” 理念迅速抢占高端咖啡市场。

彼时,木质桌椅、暖黄灯光与浓郁咖啡香烘托出的氛围感,让都市白领、商务人士把这里当作社交首选场所。星巴克成为最早一批 “小资生活” 的代名词,中国也逐渐成为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场。

(示意图)

但近些年来,星巴克在中国遭遇明显的经营瓶颈。不仅2024年的销售额下滑14%,就连在咖啡市场的占有率也从34%跌到14%。

与此同时,星巴克在国内的最大竞争对手瑞幸,营收暴涨近一半,创下123.6亿元的好成绩,库迪则凭低价策略在各地快速扩张。双重夹击之下,星巴克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示意图)

在这样的压力下,星巴克选择引入中资,于今年11月4日正式向曾投资过蜜雪冰城的博裕资本转让60%的股份。

(示意图)

“联姻”后的星巴克给自己定下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将国内门店数量从8150家冲刺至2万家,主要进军国内中小城市和新兴区域。

简单点说,就是让现在体内留着一大半中国血液的星巴克,经营方法变得更灵活,缩小和竞品们的差距。

(示意图)

长期以来,星巴克为了保证全球统一的品牌调性,坚持传统经营模式的方法被人吐槽老派和僵化。

要知道,星巴克最初打造的“第三空间”概念,就是指介于家庭和工作之外的非正式社交场所。这种在当时超前的力量,让星巴克在过去20年里在行业内一直保持领先优势。

(示意图)

毕竟,一个商务会议、小组讨论、朋友约会的首选咖啡馆,即便产品定价偏高,也能吸引稳定客群。

(示意图)

与之对比的,是中国本土品牌瑞幸布局 “轻量级第三空间”,强调自己卖的是满足快速提神的饮料,而库迪以低价培养三四线城市的客户为主的经营策略。

(示意图)

更关键的是,本土品牌更懂中国消费者。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曾有知名酒业人士爆料称,星巴克拒绝了他们联名合作的邀请。事后证明,瑞幸的生椰拿铁、酱香拿铁等中式爆款,将咖啡与本土口味融合。库迪频繁IP联名,Manner等专注品质创新的快速迭代让星巴克望尘莫及。

(示意图)

国内咖啡产品非常多样,反观星巴克产品仍以传统咖啡为主,点单流程也相对繁琐,用户体验逐渐落后。

星巴克均价200—400元/盒的粽子、月饼,也被吐槽口感普通、包装过度。另外此前推出的茶饮系列、中式糕点被批 “不伦不类”,并且曝出过强制员工垫钱购买未售库存的丑闻。

(示意图)

加上这几年社区咖啡店的出现, “第三空间” 的稀缺性被挤压,星巴克产品与定价的双重问题,导致用户黏性持续下降。

社交平台 “星巴克平替” 话题阅读量,一度超10亿次。消费者不愿再为客单价30起的星巴克买单,转而投向仅9.9元 - 19.9元1杯,带走回去喝的咖啡了。

如今,中资控股后的星巴克开始尝试,例如在早晚时段保留安静氛围,满足商务人士与独处人群需求。

下午茶时间段打造社交娱乐场景,选择中文流行曲、打造 K 歌场景,本质是贴近年轻消费群体尤其是下沉市场的需求。这类群体更注重社交互动与情感共鸣,传统安静的第三空间对他们的吸引力已减弱。

(示意图)

但不少网友也担心,星巴克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会让品牌丢失了原本的静谧格调,可能导致 “两头不讨好”的下场。

图源:小红书

但从商业角度看,这是星巴克适应市场变化的必要妥协 ,生存压力面前,品牌调性需为市场需求让步。

无论是背景音乐的更换还是空间氛围的再造,星巴克的这场“本土化实验”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那个代表都市精致生活方式的星巴克,正在主动告别自己的神秘感。它试图不再只做白领的会客室,而要成为更大众、更年轻的中式茶馆。

对于未来的星巴克,大家希望它改造成哪种风格呢?是能安静学习码字的避风港,还是能社交嗨聊的下午茶K歌馆?评论区讨论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