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进厂”先头部队绩效如何?Figure披露:已参与3万辆宝马汽车生产

Source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11月20日讯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的先头部队,已经交出阶段性成绩单。

当地时间11月19日,Figur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布雷特·阿德科克(Brett Adcock)在社交平台转载报道。根据新闻稿,在过去的6个月内,公司第二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2已在宝马集团斯帕坦堡工厂参与生产了3万辆X3汽车,累计装载超过9万个零件,运行时间超过1250小时,预计行走超过120万步或200英里。

除此之外,报道还披露了Figure 02的部分工作细节。如下图所示,一台Figure 02机器人从货架或料箱中取出钣金件,并将其放置在焊接夹具上,之后六轴工业机器人进行焊接,并将零件送入主生产线。

为了衡量工作进展,Figure甚至为机器人的取放作业设置了绩效指标,包括:

在宝马工厂的工作也暴露了Figure 02的部分问题,如其前臂是故障率最高的部件。Figure指出,由于前臂紧凑的封装、对灵活性(三个自由度)的要求以及热限制,前臂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子系统。

事实上,灵巧手和前臂一直是机器人最核心的难点,此前特斯拉Optimus也面临电机散热不足、部分零件使用寿命短等问题。马斯克表示,制造Optimus的灵巧手和前臂是艰难的工程挑战,因为控制人类手部的肌肉主要位于前臂,所以Optimus前臂部分比其他部分复杂得多。

随着Figure 03的发布,公司已正式启动Figure 02的退役程序,并且已将相关产品从宝马集团召回总部。公司表示,Figure 02的应用经验将为Figure 03的制造流程、组件架构和机械设计提供依据。其中,后者在前臂及腕部的电子元件进行了彻底的重新架构,取消了配电板和动态布线,从而试图降低复杂性,提高可靠性,以及简化散热管理。

这也侧面反映出,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共识尚未完全收敛。东方证券指出,包括机器人下肢双足或双轮、灵巧手结构、线性关节必要性、部分零部件选型、机器人的尺寸大小等均未形成共识,过多的SKU(库存单位)将分散行业的资金和精力,并延缓具身智能的发展速度,因此从产业发展的自然逻辑看,行业会经历形成共识而后开始量产的过程。

投资层面上,该机构表示,近期市场对机器人量产的信心出现回落,机器人板块略有回调。行业量产的前提是产业在场景、模型、结构等方面出现了共识的收敛。预计2026年上半年有望出现更明确的量产情况,其中第一季度的V3落地和小批量生产有望成为重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