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能源新加坡公司Vnergy破解钒液流长时储能卡脖子技术难题

Source
永泰能源 (600157)介绍,公司所属新加坡公司Vnergy通过固体增容材料,解决了当前行业钒电解液成本高昂的难题。据悉,此款新品成本却仅为传统钒电解液的40%至60%。同时,Vnergy正积极联手国内短流程电解液企业打造“材料+电解液”组合方案,综合成本有望再降40%以上,将从根本上重构行业成本逻辑。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快速提升,储能已成为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长时储能将成为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关键支撑。钒液流电池因安全性、长寿命、循环次高且绿色环保等优势被寄予厚望。但电解液成本高、温度适应性差、容量提升难三大痛点,始终制约着产业规模化发展。

据永泰能源(600157)介绍,公司所属新加坡公司Vnergy通过固体增容材料,解决了当前行业钒电解液成本高昂的难题。据悉,此款新品成本却仅为传统钒电解液的40%至60%。同时,Vnergy正积极联手国内短流程电解液企业打造“材料+电解液”组合方案,综合成本有望再降40%以上,将从根本上重构行业成本逻辑。

除了成本突破外,该产品在性能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Vnergy的增容材料热稳定性表现优异,能够将工作温度范围拓宽至5℃—70℃,无需额外温控设备即可适应复杂气候与工况,大幅降低系统运维成本,从而适应更多极端环境及应用场景。

据悉,兼容性也令技术具备快速落地的先天优势。该材料可无缝接入市面上所有钒液流电池系统,无需对现有电堆与设备进行改造,企业只需简单替换即可实现容量升级与成本优化,为行业提供“零改造门槛”的升级路径。值得关注的是,第一代产品目前已完成50W、500W系统全流程测试,用于5kW系统的产品已进入生产阶段,两项核心专利申请正在推进;第二代正极有机基增容材料已研发成功,1公斤材料可替换3.7升电解液,性能较第一代实现翻倍;负极增容材料也已启动实验室测试,计划2027年底实现负极钒用量同步降低50%的目标,持续刷新技术高度。

权威认可与合作浪潮来袭

技术的突破离不开顶尖人才的支撑。人才梯队上,Vnergy已组建了一支全球国际化的精英团队,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王庆教授担任首席科学顾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Manohar Salla博士与国内化工行业权威专家构成技术顾问核心,多名海内外名校背景的工程师负责工艺转化与系统设计。“学术引领+工程落地”的团队架构,确保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高效推进。

据永泰能源介绍,目前,公司产品过硬的技术实力已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国内市场,Vnergy与永泰能源所属德泰储能装备公司联合推进千瓦级测试,与西南地区重点化工集团合作的10kW/40kWh项目进入立项阶段。基于此,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表达了强烈合作意向,并计划在商业地产项目中打造示范工程。在国际市场,Vnergy与北美家庭储能上市公司开启对接,并联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权威机构开展产品认证,技术公信力持续提升。

产业化落地步伐也同步加速。Vnergy已在西南地区选定优质化工企业中试基地进行合作,开展百公斤级试生产与千瓦级电堆测试,中试阶段将输出完整工艺包,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同时与核心原料生产商洽谈共建生产线,从源头控制成本,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构建多元化储能技术生态

近年来,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储能政策与规划,以钒为代表的液流电池技术发展得到了大力支持,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进程。9月12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截至2024年末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为73.76GW,行动方案实施期间,我国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将实现翻倍增长。据统计,2024年国内新增液流电池并网项目同比增长超十倍,其中钒液流电池占比高达96.67%,钒液流电池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将突破20亿美元,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为此,Vnergy并未止步于单一产品,而是以增容材料为起点,布局更广阔的储能技术蓝图。通过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打造多元化先进储能研发中心,将研发方向拓展至无钒电解液、储能与制氢集成、高能量低成本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等前沿领域。同时计划在国内成立公司、注册品牌,构建独立的生产与销售体系,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从破解行业痛点到引领技术方向,Vnergy以科技创新为钒液流储能产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永泰能源通过所属Vnergy这家汇聚全球智慧的国际化储能科技企业,依托自身拥有的优质钒矿资源、专业高效的研发团队和已形成的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架构优势,以坚实领先的技术步伐,有望成为长时储能领域的破局者与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