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12岁花季女孩吞药自杀,看完她的遗书我忽然明白一切……

Source

一个12岁的女孩,在房间吞下100粒药片后,仓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两天热搜上的这个悲剧,让人看得心痛又憋闷。

青春美好的年纪,有什么只能用死解决的事情?

事情的开始,要回到去年春节后。

那天,12岁的许诺(化名)和妈妈说自己不舒服,想请假不去上学。

妈妈想到她几天前得了肠胃炎,担心孩子没恢复好,便欣然应允。

那一整天,许诺表现得和平时并无异样。

乖乖吃饭,用功学习,一如既往的听话乖巧。

没有人想到,一场足以摧毁全家的风暴,正在她的心中酝酿。

晚饭后,许诺回到自己二楼的房间写作业。

外婆进去看望,只见她静静地趴在泡沫垫上,面前铺着满地的作业。

外婆有点疑惑:今天的作业怎么这么多?

许诺闷闷地只说了一句有事,便催促外婆离开。

然而没多久,悲剧就发生了。

楼上突然传来巨响,外婆推开门一看,许诺面朝下趴在地板上。

她以为孩子不小心摔到,一边念叨,一边想要将她扶起。

直到她看清了孩子的脸,一颗心差点蹦了出来。

刚刚还好好的孩子,如今面色青紫,已经失去了意识。

她慌忙地喊来外公叫救护车,又打电话给女儿说了这件事。

可一切都已经太迟太迟。

等到妈妈赶到时,再见的只有女儿冰冷的尸体。

6天前,许诺才刚过完12岁生日。

孩子开心的样子还在她脑中清晰浮现。

一切仿佛昨日,一切却已恍如隔世。

许诺是吞药自杀的。

在她房间的垃圾桶里,发现了一个药瓶。

那是外婆治疗心脏病的药,刚开封,还有100多粒。

现在里面已经空空如也,可见她赴死的决绝。

连同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一封遗书。

遗书内容写得很简短:

“我好累,我不想醒过来了。我想死,妈妈对不起,日复一日的学习,好累好累,一直不会写的英语单词。一次作业不写就要去的办公室……回来还要被你们嘲笑胖,我累了,别救我了。”

字迹稚嫩,却重如千钧。

难以想象,是什么样的压力,才让她不肯给自己留下一点生的希望。

在妈妈眼里,许诺从小开朗活泼,虽然父母早早离婚,但女儿性格很好,很难想起她生前有什么不快乐的征兆。

想到遗书里的话,这个妈妈开始翻孩子生前和同学的聊天记录。

里面多次提到:“作业多”“要去办公室”“很烦”。

毫无疑问,她觉得孩子的死和老师有直接关系。

她觉得英语老师应该对自己女儿的死负责,还有学校也有连带责任。

而英语老师这边也觉得自己很委屈。

她刚刚接手这个班级不到一个月,她教学认真,还是镇优秀教师。

乡下的孩子英语本来就薄弱,所以她对孩子们更加上心。

开学没多久,她叫了几个英语不好的同学一起到办公室来交流,许诺就是其中之一。

和遗书中的崩溃不同,她印象中的许诺开朗上进:

“很愿意跟老师交流,还主动说想把英语学好。”

她不曾体罚过学生,连单独叫来办公室也没有过,都是叫着许诺和其他学生一起,过来辅导作业或是谈心,一共也就三四次。

就找了孩子集体辅导或面谈,就这个动作让许诺痛苦到去死?

面对家长的指责,英语老师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如果对孩子不上心,孩子成绩拉胯家长有意见,而如果对孩子太上心,家长更有意见。

她表示:“以后再也不会额外辅导学生了。该做的工作一丝一毫不会少,但额外的工作一丝一毫都不会多。”

因为无法再面对学生,一个负责任的英语老师最终离开了这个学校。

然而,这些并不足以平息这个妈妈的愤怒。

一怒之下,许诺妈妈将老师和学校告上法庭,要求老师为孩子的死负责。

前不久,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原因是“难以认定任课仅十几天的老师,将孩子喊到办公室辅导会直接导致孩子自杀。”

此事很快在网上发酵,网友们也纷纷为老师鸣不平:

“家庭才是核心原因。”

“把责任都推给了老师,却看不到孩子说回家被嘲笑,根本原因不是在家庭吗?”

的确,从遗书上看,孩子有一定的学业压力。

可我看到更多的,是孩子荒芜的内心。

比英语学不好更致命的,是她的困境一直没有被家人看见。

学习遇到困难没有得到及时的关心,英语单词记不住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回家却还要忍受家人对她身材上的嘲笑。

不被理解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认为自己的人生“完了”,最终只能无助地选择用自杀去逃避。

出了事就赖学校赖老师,可这个妈妈是否想过自己的责任,又是否走进过孩子不堪重负的内心呢?

还有父母早年离婚,是否又给孩子留下了阴影?孩子一直跟随外婆生活,又是否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有很多孩子外表看着好好的,可她的内心已经崩溃到了一定程度,随便一根稻草就压垮了,可能英语老师就成了那一根无辜可怜的稻草。

可悲的是,直到孩子离开他们还觉得全是英语老师和学校的责任。

每一个走向极端的孩子,都活成了一座孤岛,背后都有一个看不到他们求救信号的家庭。

还记得深圳那个跳楼自杀的12岁少年吗?

某天清晨,少年从17楼一跃而下,以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地一生。

他的父亲,是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对那些艰深的经济数字了如指掌,却始终想不通从小品学兼优的儿子为什么会死。

他把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指向了学校。

他说作业负担过重、每周一次的考试,都让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还要被老师批评。

就是学校的原因,就是课业压力大,所以学校要负责任。

然而这个父亲,既然知道孩子学习压力大,有没有和孩子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课业压力大是大在哪里?是作业繁多完不成还是题目难度大?

孩子一天的时间用来玩的时间是多少?用来写作业的时间又是多少?

孩子每天会经历些什么事情,他的心情又是怎么样?

很多家长,喜欢把责任甩锅给学校,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看见了”孩子。

一个能被父母理解的孩子,不会觉得只有死才能解脱。

一个有父母可以依靠,能在家庭中感觉到温暖的孩子,不会把自己逼上绝路。

多少父母,出了事之后埋怨学校不负责,埋怨孩子脆弱,但他们忘了自己才是孩子健康状态的第一责任人。

如果连他们不曾走入孩子的内心,还能指望谁去解救他们呢?

想起之前网上那个很火的截图。

孩子在医院确诊了抑郁症后和父母分享,得到的却是劈头盖脸的一通指责:

“正常思维,规律生活,干该干的事!哪来的抑郁?”

“所有的只停留在嘴巴上,行动上看不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孩子想要和父母说些什么,最后还是默默点了删除。

比起生活和学习的压力,真正杀死孩子的恰恰是父母的不理解。

让孩子走上绝路的绝不是孩子脆弱、不懂事、或是挫折本身,而是生无所恋的窒息和绝望。

心理学上有个沙堆效应:

当你在沙滩上堆沙子的时候,沙子可以被堆得很高很高。

却往往在你在顶上加上最后一捧沙子的时候,沙堆顷刻覆灭。

那些走上极端的孩子也一样,没有谁是突然崩溃的,是因为他们的下面没有“沙滩”支撑,是因为在此之前他们的内心已经崩溃了无数次。

有的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一有不顺心就想着按照自己的意愿修剪,随意打骂和指责。

但真正成熟和智慧的父母,都是先解决孩子的感受,站到孩子的位置上真正替他们去考虑问题。

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里拍过一个孩子。

她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拔尖,让父母无比省心。

后来,她抑郁了,一度想死。

父母知道后,没有责备她,却主动让她休学在家。

这段时间,他们始终陪伴着孩子,给她支持和爱,分担她的痛苦。

一年后,孩子的抑郁症好转,重新回到校园。

面对镜头时,孩子说的一句话振聋发聩:如果当时父母知道后像其他家长一样说她矫情,那她可能当场就跳楼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一句话:

好的父母,该是一个结实的容器。

让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这个容器内流动。

当孩子知道,自己的能量能被看见,被允许时,这份能量就会转化成生的希望。

反之,就会彻底堕入黑暗。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个拉力系统。

每个人都将面对无法避免的压力和痛苦的时候,而所谓拉力,就是在自己想要放弃时,脑海中那个“你不要”的声音。

对孩子来说,这个拉力就应该来自于父母。

就像网上那句很火的话说的:

父母存在的更大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孩子面临绝境想到父母时,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才会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