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11月13日电(记者 杨溢仁)近日,春秋航空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一期)(简称“25春秋K1”)在上交所成功面市,引发业界关注。
当期债券规模8亿元,期限3年,最终的票面利率为1.98%,全场认购倍数达3.03倍,发行效果大超市场预期。那么,该债券缘何能够获得市场追捧?发行人选择债券融资出于何种考虑?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哪些业务板块?未来,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发行人如何优化业务布局?记者带着诸多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
时隔九年 公司债“首秀”获认可
春秋航空成立于2004年,作为中国首批民营航空公司之一,2015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1021.SH。
据公开信息,春秋航空主要从事国内、国际及港澳台航空客货运输业务及与航空运输业务相关的服务,注册资本约9.8亿元。区别于全服务航空公司,该公司定位于低成本航空经营模式,凭借价格优势吸引了大量由对价格较为敏感的自费旅客以及追求高性价比的商务旅客构成的细分市场客户。
图为春秋航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发展历程(记者 杨溢仁摄)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春秋航空的在飞航线共251条,其中国内在飞航线192条,国内各线城市往返东北亚和东南亚国际在飞航线55条,港澳台航线4条;共运营133架空客A320系列飞机,成为国内在飞航线、载运旅客人次、旅客周转量等规模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之一,同时也是东北亚地区领先的低成本航空公司。
针对“缘何能够获得如此低廉的融资成本”问题,春秋航空董事会秘书、CFO陈可直面回应:“这是市场充分交易后的结果。”
“之所以选择在当前节点发债,一方面是考虑未来的资本性开支(如飞机及发动机的购置等)和贷款偿还的需要;另一方面,站在投资人和公司管理层的角度,我们也希望增加一点杠杆,进行债务的优化安排。尤其身处在当前的大环境中——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络绎不绝,叠加去年我们拿到了AAA的主体信用评级……天时、地利、人和,才促成了本次发行。”陈可表示,“最终发行获得投资人追捧也确实超出了意料。在政策利好持续释放的背景下,明年我们大概率会继续选择债券工具,将其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
根据公开信息,春秋航空曾于2020年获证监会注册50亿元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额度,但期间未发行。今年8月,公司再次获20亿元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额度注册,并于近日完成此次发行,这是公司自2016年“16春秋01”发行以来时隔多年再次发行公司债券。
持续加码 科技创新是“硬道理”
“25春秋K1”作为企业首次发行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春秋航空自身的科创属性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我们始终认为春秋航空是一家非传统意义的‘IT公司’。实际上,聚焦现在的航空业竞争,从本质上来说非常同质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才能‘脱颖而出’,不被淘汰?”陈可坦言,“科技创新是‘硬道理’。我们于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可以说在民航体系内是名列前茅的。我们有两个研发中心,全职的IT专业人员接近600人,春秋的核心系统都是自己研发的,包括运行、销售、产业端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
据记者了解,2025年上半年,春秋航空完成了DeepSeek R1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应用于民航安全风险分类等场景。此外,今年上半年,财务板块基本实现了AI的自动化审核,把大量的人力工时剔除后,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风险。
不仅如此,春秋航空还在垂直领域广泛运用AI算法。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我们非常关注社会责任,现在利用算法模型,能够给飞行员推荐最优的飞行路径和最优的速度和高度等操作建议,并在航班保质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碳排放,这些工作在以往是很难做到的。”陈可指出,“数据的采集、监控、模拟、分析、输出,需要大量的IT人员迭代,所以我们现在对‘算力’的投入也在持续增加。”
记者亦观察到,春秋航空在AI应用方面已有较多实践,如AI个性化登机牌、智慧航站楼的无接触式服务、航线编排、收益管理、飞行员排班等场景中均应用了AI技术。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科技创新公司债的成功发行,不仅是春秋航空时隔九年后重返交易所债券市场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春秋航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的重要举措。
另据记者了解,本期债券将被纳入科创债ETF指数,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科创债市场的发展,开创航空公司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先河,也充分体现了监管机构、投资者及市场对公司创新能力与长期价值的信心。
政策护航 科创插上金融“翅膀”
“3倍的超额认购和较低的利率,一方面说明在当前的政策大环境下,管理层对民营企业多持保护、支持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者对民航行业充满信心。”陈可坦言,“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分析,债市和股市不同,股市更偏预期,而债券则聚焦‘安全’‘稳定’,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从侧面可以看出投资者认可春秋航空属于‘安全资产’。”
展望未来,谈及后续的业务布局和发展方向,陈可告诉记者,“在‘安全生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而成本控制想要向市场传递的信号,就是持续提供低价的产品,刺激更多的居民出行,这样才能持续创造收益。不论是当期债券的发行,还是加码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都是为了在保持品质的情况下,提高成本的精细化管控,这是通过算法取得收益的方法。”
至于航线布局方面,陈可表示,一方面会加强核心运营基地运力的持续投放;其次加大国际航线运力投放以及向二、三线市场继续下沉。可以看到,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随着国内文旅建设的不断完善,很多“小众旅游目的地”被发掘出来,这都有利于航空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和相关市场。
“如果能做好成本控制,我们就能在开辟出新线路的同时,让其长久地、市场化地运营下去。毕竟,依靠一些短时间的补贴,无法真正地做好市场培育。”陈可直言,“此外,我们还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现阶段,我们对东北亚市场的布局,已经超过2019年。未来,我们希望为更多国人‘走出去’,提供更多的飞行选择。”
早在2021年,上交所便在全市场率先开展了科创债试点,2022年5月上交所发布科创债规则指引,在制度层面正式推出科创债专项品种。目前上交所市场累计服务了300余家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过万亿元。上交所此前亦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科创债市场生态建设,不断凝聚市场合力,深化产品创新,推动各项支持措施落地见效,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林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