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澳关系持续回暖与贸易往来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企业正加速涌入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市场不仅令澳企瞩目,更成为许多企业寻求持续增长的关键生命线。
在这股热潮中,医疗科技行业的表现尤为突出。以总部位于悉尼的Uscom为例,这家专注于超声波和血压监测设备的上市公司,凭借其专利技术,正在迅速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目前,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已进入中国大陆600多家医院,中国已成为Uscom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Uscom首席执行官Rob Phillips坦言:“中国市场拥有14亿人口,其医疗需求规模远超澳大利亚,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尽管2020年中澳关系一度遇冷,导致众多澳企产品对华出口受阻——医疗行业虽未受到直接制裁,但仍受到明显冲击——如今随着双边关系逐步回暖,Uscom终于迎来拓展中国市场的宝贵机遇。
尽管经历过贸易摩擦的挑战,Phillips对中国市场依然信心坚定。
在Uscom位于悉尼CBD高层的总部里,电路板、液晶屏幕和各类硬件堆叠待组装,它们即将变成精密医疗设备,运往千里之外的中国。
“我们正在积极扩大业务规模,”身兼昆士兰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的Phillips表示,“Uscom将持续通过创新技术深化与中国市场的合作。”
"中国市场拥有14亿人口,而澳大利亚只有2700万。中国蕴含着无数个'澳大利亚级'的市场机遇。"Phillips这样说道。
Phillips坚信经济复苏是必然趋势,也不认为两国会重回外交关系冰封的艰难时期——2020年,在多年紧张关系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由于莫里森政府的一些政策,中国对澳大利亚煤炭、葡萄酒、大麦、龙虾、棉花和牛肉等十余个行业实施贸易限制。
尽管医疗科技行业未直接制裁,但Uscom依然遭遇了冷落:采购招标屡屡推迟,医院突然停止采购设备,公司收入骤降50%。
他强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任何企业都承担不起失去这个市场、破坏良好关系的代价。"
Rob Phillips表示,希望澳大利亚与中国能够持续保持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对众多澳大利亚企业也至关重要。
不仅医疗科技公司Uscom,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医疗企业正将发展重心转向中国。
这一趋势的背后,主要源于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提出的高额关税威胁。
此前,特朗普政府曾透露计划对澳大利亚药品加征关税,但令业界震惊的是其幅度之大与步骤之苛刻。
根据披露的方案,美国拟先小幅加征关税,随后在一年至一年半内逐步将税率提高至150%,最终甚至可能升至250%。表面上看似留有调整期,实则是一种施压策略,意图迫使澳大利亚付出相应代价以换取豁免。
类似情形在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也曾上演——通过赴美投资、采购能源等方式换取关税优惠。若澳大利亚无法提出让美国满意的条件,其药品出口业将遭受重创。
许多人并未意识到,澳大利亚是药品出口大国。2024年,澳对美药品出口总额超过20亿澳元。一旦美国落实250%的关税,该产业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澳大利亚财政部长Jim Chalmers回应称,政府正在紧急寻求更多相关信息。然而美方的动向表明,政策可能已基本确定。
除药品外,美国还对澳大利亚所有出口商品统一加征10%的基础关税,这一措施进一步挤压了澳医疗企业的生存空间,迫使它们不得不调整市场策略。拥有14亿消费人口的中国,因此成为澳大利亚企业转移产能、开拓新市场的理想选择。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澳企加快布局中国。
随着两国间最重要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出低谷,商界及相关行业协会倍感振奋。
阿尔巴尼斯总理的访华之行,被视为为这一进程注入了关键信心。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2024年双边贸易中占比仍达3116亿澳元,吸纳了澳约三分之一出口。尽管受铁矿石价格下跌影响,货物出口总额从2023年的1792亿澳元回落约13%,但随着此前受限品类恢复通关,多个行业正呈现强劲复苏势头。
澳大利亚铁矿石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Fortescue,长期以来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在8月8日,该矿业公司宣布,已成功获取一笔价值142亿人民币的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几周前,该公司刚宣布放弃其在美国的绿色氢能项目。
鉴于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可能削减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支持,这家全球第四大铁矿石生产商正在调整其投资布局,而此次贷款协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达成的。
对于曾承受高达212%关税长达三年的澳大利亚葡萄酒行业来说,重返中国市场仍面临挑战。全球葡萄酒消费持续低迷,为行业复苏增添了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全球酒业集团 Vinarchy(旗下拥有 Jacob’s Creek、Hardys、St Hallet 等澳大利亚品牌)总经理 Swenson Su 仍强调,中国市场至关重要。“我们持续看好中国的增长潜力,”他表示,“即便未来再度发生贸易摩擦,也不会动摇我们在亚洲的整体出口布局——Vinarchy 的市场策略具备足够的多元性和韧性。”
他进一步指出:“风险无处不在。欧洲葡萄酒市场消费疲软,美国贸易政策持续波动……这些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常驻上海的律师与战略顾问 Michael Wadley 分析称,2019年之前,许多企业曾对中国市场抱有“淘金热”般的憧憬,而当前的复苏进程则更类似于“文火慢炖”。
中国澳大利亚商会(AustCham China)主席 Vaughn Barber 也表示:“澳大利亚企业正在采取审慎而持续的对华策略——虽不能称之为涌入,但确是稳步推进。”他引用该商会今年一月的一项调研称,在接受访问的800余名直接参与澳中商贸的中外企业高管中,四分之三的外资企业认为自两国关系改善以来,在华经商环境有所提升。
Barber 还提到,阿尔巴尼斯总理此前访问上海、成都等城市,与矿业和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商业领袖会晤,“释放了全面积极的信号”。
对阿尔巴尼斯政府而言,稳定对华贸易关系已成为其一项关键政绩。在面对分歧时,政府常以“该反对时则反对”作为回应,同时更倾向于突出“合作共赢”的主旋律。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开展外交与经济合作,在与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对比中,展现出作为自由贸易支持者和可靠伙伴的形象。
2024年,中澳双边贸易额接近3116亿澳元,中国占据了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此前受关税影响的行业正在显著回升。
"此前企业曾蜂拥而至。如今虽然公司层面仍有意向进驻,但最终取决于董事会或所有者是否保有开拓中国市场的决心——他们掌握着决策权与否决权。"
"目前尚未看到咨询量或实际交易量出现显著激增。"
他表示,当前来华发展的企业准备更为充分,均已完成风险评估、尽职调查和战略规划三部曲。
尽管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影响消费市场,但对中国市场而言,澳大利亚产品仍具备可观的拓展空间。此前因双边关系波动导致的贸易下滑,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潜在市场尚未饱和。
此外,历史积累的品牌认可度是澳大利亚商品的另一大优势。中澳关系遇冷前,澳洲商品在中国消费者中口碑良好,再次回归有助于更快重建市场信任。
政策层面,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将发展对华贸易置于优先位置,阿尔巴尼斯总理近期访华进一步传递出两国关系回暖、合作加深的积极信号。
当然,澳大利亚国内仍存在一些对华持谨慎态度的声音,这种观念短期内难以完全转变。但从经济理性出发,深化对华合作显然是更符合澳大利亚利益的选择。
此前澳大利亚跟随美国贸易政策,并未获得预期豁免或优惠,反而成为关税措施的波及对象。相比之下,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巨大,而且更具备稳定性和包容性。
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企业正用实际行动作出选择,将中国视为未来增长的关键来源。在这一背景下,澳企持续加大对华投资与市场开拓,无疑是顺应时势的理性布局。
阿尔巴尼斯总理此前展开的三城访问——包括在上海会见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在成都与澳中医疗科技行业领袖举行午餐会——被Barber评价为"释放了全部积极信号"。
对阿尔巴尼斯政府而言,恢复对华贸易关系堪称其稳定双边关系的标志性成就。这则好消息完美诠释了其"合则两利"的执政理念,也成为政府最愿宣扬的政绩——当被问及持续存在的分歧领域时,他总是以"该反对时则反对"一言蔽之。
中国同样发动着魅力攻势:当特朗普领导的美国对盟友与对手无差别发动关税战时,中国悄然改变了外交姿态,转而将自己塑造为自由贸易新旗手与可靠经济伙伴。
随着中澳贸易的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澳洲企业勇敢走向中国市场,也会有更多中国企业投资澳洲,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