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银行开启疯狂裁员模式,原来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Source

原来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最近,以银行为首的澳洲大企业掀起了一波堪称血腥的裁员大潮。

继ANZ银行宣布将裁员3500人,并终止约1000名合同工的消息后,

NAB银行也因计划裁撤410个技术岗位、并将127个职位转移至印度和越南的技术中心,

与此同时,Westpac银行也正在考虑一项新的裁员计划,可能影响多达1500个岗位。

而Commonwealth Bank虽然裁员幅度不大,

但此前因借助AI裁员而引发争议,也已经悄悄进行了一轮人事调整。

面对接连不断的裁员消息,金融业工会主席Wendy Street直言:

这不是哪家银行在 “作妖”,

而是整个行业在牺牲员工和社区的利益,集体推动同一个议程。

虽然这番话带有情绪,但也道出了一个现实:

澳洲银行正集体进入新一轮 “砍人求生” 周期。

那么是什么在推动这波大裁员?

背后有六大原因:

1. 利润压力:靠裁员撑起盈利

虽然整体信贷增长尚可,但银行最重要的盈利指标——净息差(NIM),

正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即将到来的降息周期面临下行压力。

今年以来,银行股表现强劲,

ASX 200银行指数已上涨超过13%,几乎是大盘涨幅的两倍。

但这反而加剧了银行 “必须交出利润增长成绩单” 的压力。

而眼下,收入难涨,节流成了最现实的选择。

2. 成本失控:技术支出年年升

以CBA为例,2025财年运营支出增长了6%,主要由工资增长和技术支出(例如软件授权费用)推动。

全行业每年在监管和科技上的花费高达18亿至22亿澳元。

所以银行必须在其他环节“找空间”削减成本。

3. 近年大举扩张,员工人数虚高

Jarden银行业分析师Matthew Wilson指出:

过去五年四大行的员工总数增长约20%。

即使剔除收购整合和回收外包岗位等噪声因素,

相较上世纪90年代大砍30%人手的时代,如今的银行显然“养人过多”。

尤其在疫情后,员工流失率从过去的15%降到约10%,

导致 “该走的不走、不该有的还在” 。

4 & 5. 简化产品 + 数字化浪潮,员工冗余

银行近年来强调“产品简化”和“数字转型”,理论上应该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但员工数反而在增加,说明转型未能真正落地。

不过,现在或许不同了。

人工智能正悄然部署于银行各业务流程中。

虽然银行避免把裁员直接归因于AI,以免引发争议,

但高层和投资者显然都在等 “技术红利” 兑现。

6. 三位新CEO上任,急需证明自己

ANZ的新掌门人Nuno Matos、

Westpac的Anthony Miller、

NAB的Andrew Irvine都在寻找“亮点”向市场交代业绩。

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是他们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Matos将在10月13日的战略日发布会中公布详细计划。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预计:

他可能提出削减成本3%-4%的目标,

意味着需要将澳洲零售业务、企业业务及总部成本分别砍掉10%。

虽然这轮裁员已是“开刀第一步”,但历史告诉我们:

银行此前设下的削支目标,多数最后不了了之。

过去25年,四大行的平均 “成本收入比” 始终稳定在49%,而如今仍然是这个数字。

这说明,削减成本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

这一次,会有什么不同吗?

也许,答案藏在AI的发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