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国、加拿大等国驻日使领馆罕见地同时向本国公民发布了赴日旅行警告,提醒自己国家的旅日游客务必“注意熊患风险”。

这究竟是怎样的严峻情况?才能让西方各个国家都不约而同地紧张了起来。
据CNN报道,美国驻日大使馆已经向在日本的美国人发出了正式的旅行警告,赴日游客必须“注意周围环境,警惕熊的出没”。这一表述,在美国官方旅游提示中非常罕见。

美国在警告中明确点名,北海道、札幌市、秋田县、日本北部多个地区都出现熊袭击事件快速增加的趋势。
不仅如此,札幌美国总领事馆因为多次在丸山公园附近发现棕熊,甚至采取了关闭领馆两周的紧急措施。可以说,当外交机构都不得不关门避熊,这件事绝不是“小题大做”。

不仅美国,加拿大政府也向公民发布提醒。在海外旅行咨询网站上,日本部分地区的风险等级被调高,提示内容清晰写道,“日本近期多地发生熊袭击游客事件,请避免单独前往山区及偏僻区域。”

这是近年来首次有多个西方国家同时就“熊患”对日本发出旅行警告。根据日本环境省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4月以来,日本已有约100人遭遇熊袭击,至少13人死亡。各地报告“熊出没”事件至少2万起。单单10月份,日本全国因熊袭击受伤就有77人,死亡7人。

这是日本过去十余年来伤亡最严重的一年。更令人担心的是,熊的出现不再止于深山。根据媒体报道,熊出现的地点包括车站、超市门口、公交站台、学校、温泉度假村、拉面店、住宅院内、商业街附近等等,甚至有人在家里听到动静,才发现熊从院墙翻进来试图入室。

连森林学者都承认,今年的熊,不再怕人了。这种现象让日本社会紧张程度急剧上升。
11月12日,日本东北部岩手县的花卷机场因为发现跑道附近有一只熊闯入,机场被迫紧急关闭跑道,机场关闭超过一小时,多趟航班延误。
北海道积丹町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因附近多次发现熊的踪迹,学校直接宣布临时停课,学生与家长都不敢轻易出门。

11月22日,宫城县栗原市一迫的一家医院院区内发生熊袭击事件。一名70多岁的男性刚从医院建筑物走出时,突然与一头熊正面相遇并遭到攻击。该男子面部和右臂受了轻伤,随后被送往医院治疗。
事发当时,现场有人目击到疑似一对母子熊共两头,但它们随后已向东侧方向离开。

熊患,正在真实改变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日本社会学者指出,之所以日本熊的数量会激增,熊患是多种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叠加的结果。
其中首要原因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今年日本北部多地橡果、栗子等熊的主要食物产量减少。同时气温偏暖,导致熊冬眠时间推迟。当无法冬眠又没有吃的时,他们想要活下去的唯一途径只能下山觅食。而农作物、果树和垃圾桶的“食物香味”自然成为了熊的首选。

其次,由于日本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大量农田荒废、山林无人管理。黑熊和棕熊于是获得更大的活动范围,于是开始逐渐“靠近人类”。
为了应对熊患,日本政府开始采取史上少见的强力措施。过去的日本倾向保护动物,处理熊主要依靠捕捉和驱离。但今年情况严重到无法再顾及温和策略。政府已明确授权,当熊威胁到人身安全时,可直接射杀。北海道及东北各地猎人协会已开始参与猎杀行动。

关于今年的情况,闯入人类居住区的熊只能被彻底清除。我们人类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熊害。为了尽快恢复和平的日常生活,恳请相关方面迅速采取行动。

一遇到什么事就过度反应、吵吵闹闹,这已经是这个国家的常态了,也再次让我确认日本绝对不能打仗。之前有个奇怪的议员说要把熊灭绝,那家伙倒是很了解国民的特性。国民的特性不是轻易能改变的,所以每次发生这种事只能任由大家恐慌,然后祈祷这种恐慌不要导致走向毁灭,大概也只能做到这种程度吧。

作为生活在熊出没地区的人来说......熊和新冠真正的共同点是“看不见的恐惧”和“随时可能成为受害者的恐惧”。你能理解在家附近发现熊粪时那种恐怖吗?你能体会到担心孩子被袭击的那种害怕吗?为了避免外出产生的压力、行为限制(不去看红叶、晚上不倒垃圾、接送孩子必须格外小心),这些早已让我觉得和新冠时期的压力完全一样。我原本还以为作者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才抱着期待读下去,没想到失望越大、愤怒也越深。
美加等国的“熊患”旅行警告,也引起了中国网友们的纷纷联想。






对于想前往日本旅行或者在日的华人朋友们来说,虽然在东京、大阪这样繁华都市可能受到熊的攻击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若前往北海道、东北地区、偏远山区和自然公园等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日本相关部门也给出明确建议,避免独自进入山林,看到熊痕迹立刻离开;夜间锁好门窗,看到野生动物不要私自靠近或拍照;发现熊迅速报告当地政府。
过去几十年,日本以“安全国家”闻名于世界。但如今,大自然却用一种突然而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们,生态失衡的代价,是每个社会都需要面对的现实。
参考链接:
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95c34c6cd955396b98866b14731dc92baff30748
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ec6064e0fd60c0912bdde95b6d2ea7b65a449e69
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576b951c15f7b2d70f3f37b57945920fe342d7e2/images/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