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阴谋,不是八卦,而是,一个美国女生走进法国超市,被一排棉条惊掉下巴,然后录了个小视频,点燃了一场横跨大西洋的月经用品大讨论。
你以为卫生用品是个早就没啥好说的话题?
这一切都始于一个叫Brenttanye的美国博主。她现在旅居法国巴黎,某天走进超市,随手买了一盒卫生棉条。
回到住处,她拆开包装,却愣住了,然后一脸惊讶地拍起了小视频:“你们必须看这个!”
她在视频里紧张兮兮地举起那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小棉团,“这是……一个没有导管的棉条??”
有美国网友刷屏:“没导管,这也太不卫生了吧!居然要用手?”
而来自欧洲的网友则集体发出了地理歧视式反击:“你们才是奇怪好吧,我们这边一直就是这样用的。”
于是,一场围绕“导管 VS 无导管”的全球性棉条大讨论正式开启。
👉 一种是我们熟悉的“美国式”——带塑料或纸质导管,用来插入体内,使用者手几乎不需要接触棉条本体;
而在德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尤其是年轻一代,基本都是用无导管的棉条,她们习惯那种环保、小巧、实用的“指尖版”。
所以,Brenttanye在法国超市买到的“无导管棉条”,在欧洲几乎就是常规操作,而在她眼里,却像是来自19世纪的奇怪物品。
原因很简单:性教育、身体教育和商业推广方式的差异。
在美国,主流性教育相对保守,很多学校甚至避谈生理细节,更别说“自己动手”的技巧。而市场方面,大品牌如Tampax和Playtex从上世纪中期就以“卫生、安全、无接触”为卖点,大量铺货带导管产品。
导管在广告里被形容为“文明”、“便捷”、“更干净”,于是成为了默认选项。
一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品牌Tampax,很多法国女生可能根本没用过。相反,在欧洲家喻户晓的o.b.,是“无导管棉条”的代表选手。
先来看看1933年的美国。
当时,骨科医生Earle Haas发明了第一款带导管的卫生棉条。他设计这款产品的初衷非常“直男”——为了避免女性“直接接触身体”。
彼时,妇科医生Judith Esser-Mittag觉得“导管这种东西太麻烦了”,便设计出直接用手插入的棉条——简单、直接、环保。
不过,Brenttanye在她的后续视频中提到:
“等一下……那种塑料导管,每用一根棉条就要扔一个塑料壳??”
这一句,让环保意识拉满的欧洲网友拍案而起,她们开始在评论区发起灵魂拷问:
这取决于具体的欧洲国家和相关法规,但总体来说,欧洲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我本人是两个协会的成员,个人在荷兰的商店里从未见过带导管的卫生棉条。
Brenttanye表示,在纽约,一个18枚装的棉条可以卖到12美元以上;而在法国,24枚装只要2欧元不到。
苏格兰的公共场所免费提供经期用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卫生问题,到底谁更“干净”?
很多美国用户的第一反应是:“用手不脏吗?”
这其实也算人之常情,但医学专家的说法是:“其实两个版本都一样干净——前提是你洗了手。”
导管棉条不是更卫生,只是“看起来更卫生”;无导管棉条,如果配合正确清洁手部操作,也完全没有问题。
真正影响健康的是:插入时机是否合适、时间是否太长、是否选对流量型号。
所谓“看起来更安全”的背后,其实是文化心理差异,而不是科学结论。
说到底,每种用品都有它的适配人群。
有的人喜欢用导管,有人更喜欢月经杯,有人宁愿坚持用卫生巾,还有人爱上了新式的月经内裤。
但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很多女性“没有得选”,她们只是从小被教育、被灌输、被推销了某一种方式,从来没有见过、试过、了解过其他版本。
所以这场“棉条文化冲突”才显得如此热烈,因为它其实是一次关于身体的重新认知,一次跨文化的性别教育互相照镜,也许还是一次女性自己对身体掌控权的小型觉醒。
比如,为什么环保话题总是在消费品设计上被忽略?为什么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在选择“插不插导管”的小细节上都被人规训?为什么有的国家能提供免费卫生用品,有的却还当奢侈品卖?
这些讨论,不是棉条能解决的,但棉条点燃了它们。
而每一个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的人,或许就是这场“觉醒”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