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在热搜上看到一个新闻。
一位奶奶帮带孙女六年,因儿子儿媳未按承诺向自己支付“带孙费”。
她一纸诉状将两人告上法院,要求支付75万元的费用。
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不认同这种做法:
“奶奶太爱钱,太爱算计,不顾亲情。”
“条件一般的家庭想传宗接代,家里的老人就该来帮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有人则认为老人的做法没错:
“长辈帮忙带娃,不是天经地义的。况且家务劳动很辛苦,给钱是应该的。”
其实,“带孙费”的话题,大家已经吵了好几年了,但始终没有一个答案,能让大多数人满意。
这看起来是钱的事,实则背后藏着的,是如今许多家庭的多重困局:
夫妻俩都要去赚钱,才能养活小家。因此,家里的孩子只好请父母来照顾。
可与父母又在生活上冲突不断,无法解决,这就让所有人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各有各的委屈。

是父母,还是免费保姆?
如果问子女们“最常因为什么事,与父母发生冲突”,最多的答案一定是:
育儿。
先举几个例子。
网友A认为孩子不能总看手机,会搞坏视力。
但和父母说了好几回,他们总是嘴上答应了,行动上却没改变。
网友B爱干净,孩子身上的衣服哪怕只穿了一小会儿,也会被丢进洗衣机。
但她的婆婆认为没必要。
因为总洗衣服,费水费电费洗衣液,还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负担”。
所以会趁儿媳不在时,偷偷把脏衣服从洗衣机里拿出来,再给孩子穿上。
网友C的孩子每次一哭,奶奶就会吓唬他:
“再哭,奶奶就不要你咯。”
但网友C很反感。
他更希望孩子是在正面引导下长大的,认为“总吓唬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网友D的母亲,每次遇到孩子头疼脑热,都信奉老家的“土办法”——抹些活络油就行了。
但网友D是医生,反对没有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法。

图/摄图网
以上种种,不过是“家庭纷争”的一小部分,却足以让人看出:
有的老一辈带娃,讲究“吃饱穿暖,能长大就行”。
年轻一辈带娃,讲究“精细化育儿”——孩子不只要长大,还要身心都健康、快乐、优秀地长大。
前者重“经验”,后者重“科学”。
《银发摆渡人》中说:
“如今的育儿观念,是一套包含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的理念。这种高情感投入、高注意力投入、高时间金钱投入的密集育儿方式非常费人。”
也因此,才有老人感慨:
“以前散养三个孩子,都不如现在细养一个孩子累人。”

图/摄图网
然而,年轻的父母们大多空有教育理念,却没有时间精力自己带娃。
只好严格要求自己的爸妈,让他们代替执行。
不过,老人们大多都达不到子女的要求,毕竟他们能力、精力都有限。
比如,很多老人都无法为孩子辅导作业,只能负责每天准备三餐、接送孩子、打理家务这些事务性工作。
可即便如此,老人们也尽力了。
但有些子女还是不满意。
只要老人哪里没做到位,就可能会引起子女不满。
这种“高要求,低尊重”的日子过多了,老人自然是满肚子委屈:
“我放下家里的一切来帮你们带娃,每天都累死累活的,不仅得不到关心与谅解,还得受气。我到底是父母,还是一个免费的保姆?”

与长辈同住后,子女有苦难言
与此同时,子女们也有自己的委屈。
网友@momo 说,自己的婆婆带娃很给力,但她要求“一分付出,一分回报”——每月都要给五千元的生活费,年底还要有两万元红包。

网友@小羊 则说,自家的婆婆控制欲有点太强了。
自己和老公的所有事,婆婆都要管——
大到买车买房,小到出门穿啥衣服,事事都要顺婆婆的意。
而且婆婆不喜欢小夫妻花钱。尤其是儿媳,看个电影,买件衣服,婆婆都会生气。
哪怕花的钱都是儿媳自己赚的。
此外,对于宝宝的教育,婆婆也要求“听她的,因为她经验丰富”。
“明明是我的孩子,但我却说了不算。”
如果说这两个故事中的子女还算“享福”的,毕竟,长辈的确在生活上帮他们分担了大部分的压力,让他们还有休息的空当,那么,还有一些子女则“不是全职,胜似全职”。
网友@光年 就说,自己每个月都要按照育儿嫂的标准,为婆婆开工资。
但婆婆只负责工作日白天的带娃工作,只要夫妻俩下班一到家,婆婆就啥都不干了。
周末也是,但凡儿子儿媳有一人在家,婆婆就会自己出去玩。

图/摄图网
不仅如此,婆婆还总叨叨着儿子儿媳得感恩:
“我可不是没事干,才在这儿给你带娃的。你们已经比很多没人帮忙的全职带娃的人好多了。”
其实,对于很多子女来说,他们的确很感恩父母的付出。
但与父母相处时的不满,也是真实存在的:
生活习惯的不同步,孩子的教育听谁的,该不该给钱、给多少钱合适,家里到底谁说了算,谁该做什么、做多少,等等。
这每一件都是生活的一道难题,不是忍忍就能算了的。
可说出来吧,怕父母不理解,被指责“不懂感恩”,也怕伤了他们的心;
但不说吧,自己又天天难受,还内耗。

有了父母的托举,子女才能更自由
聊了这么多,我无意将家庭矛盾单纯地归因给父母或子女。
因为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选择找父母来帮着带娃,都是生活不易罢了。
网友@芽芽头子 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曾分享过自己的一天:
每天早上八点开始挤地铁,赶早高峰上班。
然后写材料,赶进度,抓落实,忙汇报。
还要和办公室的各类人精斗智斗勇。
中午吃完饭后,下午又要忙着见客户,跑项目,做总结。
等晚上回家,吃了顿父母做的晚餐后,又要开始为熊孩子辅导作业。
期间,心率不停在80~200间横跳。
运气好的话,晚上9点前能结束战斗,洗洗睡觉。
运气差的时候,深夜11点还在挑灯夜战。
等睡一觉起来,又要投入新一轮的战斗。
日复一日。

图/摄图网
即便有父母帮忙,有孩子的人的一天依旧是“鸡飞狗跳”。
倘若失去了父母的助力,那么他们可能连生活的正常运转都成了问题。
网友@小王 表示,自己也深知其苦。
婆婆因为要帮小叔子带娃,所以回老家了。
现在他们夫妻俩要完全承担起,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洗衣做饭、辅导作业的任务。
这就导致小王的老公每天不能在公司加班,得带着工作回家做。
晚上先忙孩子,再忙工作。
时间一长,人特累,工作一团糟,日子也越过越糟心。
于是,他就和妻子商量对策:
找保姆吧?但一来是找保姆太贵了,让夫妻俩经济压力骤增;二来是不放心把孩子交给保姆。
因为钱能买来照看孩子的劳动力,却买不来爱心与责任心。
很少有保姆,能像自家人那样对孩子上心。
所以丈夫建议,让小王把工作辞了,专心在家带娃。这样自己就能专心工作,不影响工资。
因为小王的工资是一个月8000元,而丈夫的工资是一个月1.8万元。
自然是小王辞职,对整个家庭性价比最高。
但这让小王犯了难,她并不想做家庭主妇,也担心一段时间不工作后,会无法重回职场。
但最终,小王还是妥协了,否则,家里就要停摆了。

图/摄图网
你们看,这便是如今很多有娃家庭面临的真实处境:
一个家庭需要两份工资,才能支付每个月固定的生活成本(房贷、车贷等),还有养育孩子的各种开销。
但当夫妻俩都去工作时,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请保姆不仅费钱,又不够放心。
因此,找家里的长辈来帮忙照料,是最省钱省心的选择。
除此之外,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做全职妈妈。她们不愿完全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事业与前途。
因此,老人的助力,也给了女性们更多选择的自由。
否则便只能像小王一样,为了家庭被迫妥协。

好的家庭不止靠感情,还要靠规则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问了身边过来人的经验。
他们大多认为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如果从现实层面,需要父母帮忙带娃,那就要学会忍受和父母同住时的各种问题,改变不了父母,就改变自己。就算你有钱去请个保姆,也还是得忍。人都是有各种毛病的。与其如此,还不如让父母帮忙来得放心。”
生活从无“既要又要还要”的选项,但可以在磕绊中,摸索出让自己更舒服的平衡之道。

图/摄图网
因此,我整理了几条过来人的“经验”,希望能给有困扰的父母们一些启发。
1. 制定清晰的规则
好的家庭光靠感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基本的规则。
一开始把话说明白,能最大程度避免双方因为职责不清而受委屈。
这里有三条核心事项,需要提前和老人沟通好:
老人主要负责做哪些事情
儿女下班后,老人什么时间段能休息
要不要给钱,给多少钱
2. 抓大放小,不内耗
大事上与父母达成一致(如安全、健康和基本规矩),小事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就“告诫”自己——
反正父母肯定是不会害孩子。
3. 育儿路上,与老人做同学
如果子女新学到了一些育儿知识,可以和老人分享、讨论。
把自己放在和老人一起摸索,一起成长的位置。
而非单方面向老人灌输“你应该怎么做”。
与此同时,少用些专业术语,多说“人话”。
比如,把“别总打断他,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换成“让他自己玩,以后学习能更专注”。
4. 正视隔代教育的影响,保持感恩
不要“妖魔化”老一辈的教育。
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有好有坏。
比如老一辈的散养,可能恰好把孩子养得更皮实。
因此身为父母,尽自己所能地去正向引导孩子。同时,也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慧根与适应力。
5. 学着做更好的子女
为人父母后,子女们大多会将时间精力,过多地放在工作和孩子身上,忽视了自己的父母也是需要被关注的。
抽空花点心思,陪父母待待,唠点闲嗑。
很多委屈与矛盾,可能会自然被消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