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当墨尔本博主Jess King第一次听到 “长女综合症” 这个词时,立刻产生了共鸣。
这位模特兼网红说:
我是在TikTok上看到这个词的…
我真的完全符合这个设定。
我是个成绩导向型的人,对自己要求很高。
从小到大,我总觉得自己必须比别人更努力,
才能被看见、被认可。
虽然 “长女综合症” 并不是一种医学诊断,但这个概念近期受到热议。
尤其是在Taylor Swift新专辑中提到 “终极独特性”(terminal uniqueness)之后,引发了更多女性的共鸣。

什么是“长女综合症” ?
“长女综合症” 是一个社会心理现象,
研究人员用来描述家中长女往往承担不对等的家庭责任。
来自布里斯班的临床心理学家Kim Stirling表示:
这种现象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深远的历史背景。
在很多家庭结构中,长女往往被期待去照顾弟妹、承担更多家庭责任。
尤其是在资源紧缺,或者父母工作繁忙、家庭成员较多的情况下,
长女经常被迫扮演 “第二个妈妈” 的角色。
Stirling指出:
这种现象如今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认知,也说明了它的普遍性。
虽然它不是医学上的临床诊断,但的确是一组在长女身上很常见的特质。
这些特质包括:
完美主义倾向
对自己要求极高
总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承担照顾他人的责任
对家庭或他人负有情感责任感
Stirling补充说:
她们通常更独立、自给自足,
这往往源于一种担忧——害怕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

这种心理状态会带来什么影响?
阳光海岸的临床心理学讲师Rachael Sharman指出: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 “长女” 角色有负面感受。
有些人很乐意成为家里的大姐头,
她们组织能力强,独立性高,也享受扮演协调者的角色。
但Stirling同时表示:
也有许多女性在成年后会受到早年“长女身份”带来的影响。
我在临床中最常看到的,是她们倾向于自我牺牲和压抑自己的需求,
因为她们害怕麻烦到别人。
这种习惯会延伸到她们与外界的关系和成年后的人际互动。
Jess就提到:
我从小就觉得必须是 “那个可靠的人” ,永远得承担责任。
现在长大了,我发现那种 “凡事都得靠我” 的模式依然存在。
我确诊了焦虑症,每天都在担心自己做得不够,怕辜负别人。
我常常过度承诺,试图讨好别人、不断追求目标,结果却把自己拖垮。
Stirling认为:
“长女综合症” 这个概念其实很有价值。
因为它不是一种病名,所以没有太多污名。
如果这个词让人有共鸣,那在心理治疗中探索它,是很有意义的。
Sharman则建议:
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承担太多,可以试着和家人沟通。
你可以坐下来和家人谈谈,比如说 “圣诞节是我在主持,妈妈的养老院也是我安排的”。
但同时也要愿意听听兄弟姐妹的意见,
比如他们可能会说:“我们也想帮忙,是你总不让我们插手”。

出生顺序和性格真的有关吗?
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Nick Haslam表示:
关于出生顺序对性格影响的讨论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
从Sir Francis Galton到Alfred Adler和Frank Sulloway等人都提出过类似观点。
这些理论大多认为:
家中老大更负责、更有条理、更努力,
但也可能更僵化、更焦虑、神经质。
而家中弟妹则更自由奔放、没那么拼命。
Haslam指出:
这些特质更多体现在家庭内部,而不一定在外部环境中明显。
在家里,弟妹永远显得更幼稚,你总是以那个家庭框架来看待他们。
甚至成年之后,人们在家庭聚会中仍会下意识扮演自己从小的角色。
大姐组织一切,小的依然当 “开心果”。
不过,Stirling也提醒:
这类关于出生顺序的研究并不一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出生顺序和性格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
很多其他因素,比如社会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和成长环境等,
也都会影响性格形成。
Sharman也认为:
最重要的是让父母意识到,
孩子不是家庭角色的延伸,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