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光一响黄金万两?体育伦理随着通传武陷入困境 | 文学城

Source

这几天,“通背拳传人参加扇耳光大赛却差点被扇死”的话题在各大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引爆热议。

事件的起因很简单:中国通背拳传人赵洪刚受邀参加Power Slap赛事——也就是广为人知的“扇耳光大赛”——并在比赛中被对手KO。

视频记录下了那触目惊心的一幕:第三回合,赵洪刚硬生生接下对手一记重击,眉骨当场开裂,眼睛翻白肿胀,最终轰然倒地。与此同时,观众席爆发出狂热的欢呼。赛后诊断显示,他的眉骨侧边和颧骨出现粉碎性骨裂,眼眶部位缝了五针。

耳光一响黄金万两?体育伦理随着通传武陷入困境

赵洪刚参赛瞬间

然而,网络热议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中国传武到底能不能打”、“通背拳发力科学与否”,或是“赵洪刚是硬汉还是蹭热点的网红”,甚至“如何更有效地用扇耳光击倒对手”这类话题上。却鲜有人提出一个更根本的质疑:

这种近乎原始的暴力,是如何成为一项正规体育赛事的?

01 从地下到台前:扇耳光大赛的“合规化”之路

扇耳光大赛并非凭空出现。它最早起源于俄罗斯的地下比赛,堪称“战斗民族”的独特创造。在过去,这仅仅是地方体育节的表演环节,规则简单粗暴,充满俄式风格——两人轮流互扇耳光,不准躲闪或格挡,直到一方认输或倒地不起。

当时的比赛几乎没有任何安全措施,选手们只能靠自己的身体硬扛。



俄罗斯的地下耳光比赛

其实,类似的奇葩赛事在国外并不罕见:芬兰的“背老婆赛跑”、英国的“陡坡滚奶酪”和“扮鬼脸大赛”、比利时的“南瓜船接力”等等……

原本,扇耳光比赛与这些奇葩赛事并无太大区别,最多作为地方民俗的独特展示,出现在电视台的科普栏目或纸媒的奇闻轶事版块。

然而,随着自媒体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有人将扇耳光比赛的精华片段剪辑成短片发布网络,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2017年,UFC总裁达纳·怀特(中文绰号“白大拿”)在网络上看到了扇耳光大赛的视频。与其他看热闹的网友不同,这位将综合格斗打造成世界顶级商业IP的推广奇才,从中嗅到了一丝熟悉的、源于人类原始斗殴本能的流量气息。



UFC总裁达纳·怀特(中文绰号“白大拿”)

他立即意识到,这种极度简化、暴力直观的对抗形式,具有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病毒式传播的完美潜质,更容易激发观众的讨论欲望——简而言之,商机来了。

于是,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开始启动:

白大拿在2022年正式成立了“力量耳光联盟”,将这种地下暴力包装成了正规赛事。

为了使其合法化,白大拿与内华达州运动委员会进行了多项测试。之后,双方一致宣称这项比赛“安全且低风险”。在委员会批准下,Power Slap赛事——也就是扇耳光大赛——正式登堂入室。

正如前文所言,扇耳光大赛的诸多特质恰好契合了当下短视频流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

这些特质包括但不限于:简单粗暴的规则、天然的猎奇性、强烈的情感冲击,以及最关键的一点——比赛的KO镜头通常只有十几秒,极适合剪辑成短视频。

更重要的是,一场MMA格斗大赛,UFC选手需要经过数月的严格训练和准备才能开打,而扇耳光大赛的选手仅需轻松站立、伸手即可。这不仅节省了场地租金,还能由保险公司承担全部医疗费用。

这样的比赛模式为组织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正如白大拿所料,尽管扇耳光大赛在电视端的收视率并不突出(关注度最高的一集仅有41万观众),但在网络社媒上,视觉冲击力强、短小精悍的扇耳光内容简直所向披靡,拥有广阔的传播空间。

截至2024年赛季,YouTube上的扇耳光大赛订阅数激增至170万,每场比赛的打赏金额超过25万美元,而成本仅占收入的8%。在TikTok上,带有#powerslap标签的内容播放总量已突破10亿次,几乎可以叫板NBA;其官方账号关注人数达到240万,甚至超过了NHL(冰球大联盟)。

白大拿还毫不掩饰地利用UFC的成熟推广模式,不断为Power Slap造势,提升品牌价值。

2023年,力量耳光联盟与华纳兄弟流媒体公司合作推出了记录扇耳光大赛选手争冠历程的幕后真人秀《力量耳光:夺冠之路》(Power Slap: Road To The Title)。



真人秀《力量耳光:夺冠之路》宣传海报

华纳兄弟首席内容官凯瑟琳·芬奇解释了与Power Slap合作的原因:“摔角迷与扇耳光迷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它在社媒上有着巨大的流量。”

果然,真人秀一经推出,每集播放量均以百万计,可谓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02 价值包装:扇耳光大赛的故事营销

作为推广界的大师,白大拿太了解观众想看什么。

如果扇耳光大赛仅仅是两个人站在台上互相扇巴掌,这种一时的猎奇带来的刺激感终究难以持久。但如果为比赛附加上“不得不战”的理由,那就完全不同了。

扇耳光大赛的选手大多是草根出身,背景各异:有前足球运动员、摔跤手,也有像赵洪刚这样的传统武术传人,甚至还有普通上班族。

虽然他们参赛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人为释放负能量,有人为寻找自我价值,也有人纯粹追求那种“被扇明白”的奇特体验——但每个参赛选手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无论是赛事宣传片还是相关真人秀,主要内容都围绕着选手的个人故事和个性特质展开。

比如瓦西里·卡莫茨基,这位曾在俄罗斯扇耳光大赛创下统治级战绩的选手,是西伯利亚土生土长的农夫,没有任何专业训练记录。因为热爱俄罗斯饺子,他给自己取了个绰号“饺子哥”。他曾在比赛中一巴掌扇晕对手,也拍摄过一巴掌扇爆西瓜的视频,通过扇耳光大赛成为了著名网红。



瓦西里·卡莫茨基参赛瞬间

再如赵洪刚,他的师父陈阔以“通背拳传人”身份成为网红,此前还有张伟丽与李景亮上门请教发力技巧的新闻。现在回头看,很难说这是早早布局还是顺势而为。但无论如何,作为扇耳光大赛选手的赵洪刚身上,确实有太多可供炒作的故事素材。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言,传武与现代格斗的矛盾与融合,在当下这个民族情感高涨的微妙时期,无论比赛输赢,都是流量的绝对保证。



扇耳光大赛的任务,就是不断挖掘像赵洪刚这样的选手,通过他们的故事,为比赛附加更多的流量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渴望未经修饰的“真实”。扇耳光比赛提供了不加掩饰的暴力,直接而纯粹。但与此同时,为了与内心的道德感妥协,人们又希望这种暴力能够经过温情包装,让自己获得一个正当直面感官刺激的借口。

2023年,土耳其游戏开发商Rollic Games推出了同名手机游戏《Power Slap》,并冲上美国App Store免费游戏榜单前五。游戏采用养成为主模式,玩家可以训练角色提升掌力,淡化了真实比赛中的痛苦和风险,将暴力游戏化。

有玩家评论道:“在游戏中,你听不到骨头碎裂的声音,也看不到选手下台后的生活。”

03 暴力与伦理:当伤害成为运动,健康成为代价

正如西方媒体文章中最经典的那个反问句——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扇耳光大赛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不能掩饰其在伦理与医学层面引发的深刻危机。因为这项赛事将人类最原始的暴力行为包装成体育竞技,却在"合规化"的外衣下,隐藏着对参与者健康的系统性伤害。

而扇耳光大赛最受诟病的,正是其"禁止防守"的核心规则。

这项比赛,明确要求选手在承受攻击时必须将双手背在身后,不能躲闪,不能抬肩缩颈。医学专家指出,这正是其危险性远超其他格斗运动的关键——选手的面部需要毫无缓冲地承受成年人的全力一击,让柔软的脑组织在颅骨内剧烈摇晃旋转。

神经科学家克里斯托弗·诺温斯基在2023年1月的推文中分享了令人心痛的一幕:一名参赛者被击倒在地,双臂呈现"击剑姿势"——这是脑震荡的典型临床表现。诺温斯基尖锐地指出,这位选手在遭受如此脑损伤后"可能再也无法恢复原样",并直言让选手为了几千美元的奖金牺牲长期健康,无异于"纯粹的剥削"。

研究数据更为触目惊心:在56位参赛者中,有44位至少出现过一次肉眼可见的脑震荡表现,比例高达78.6%。匹兹堡的神经科专家通过回顾Power Slap比赛视频进行的量化评估,进一步证实了这种高风险的真实存在。

要注意的是,这绝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风险。

2021年,46岁的波兰大力士阿图尔·沃尔恰克在参加扇耳光比赛后,被对手击倒,因脑出血紧急入院。这位壮汉在医院挣扎一个月后不幸去世——他的大脑严重受损,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再也没有从昏迷中醒来。



沃尔恰克因参与耳光大赛而遭遇不幸

沃尔恰克的案例极端却非孤例。医学研究表明,反复的脑震荡损伤可能导致慢性创伤性脑病——一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恶化的神经退行性病变。这种疾病会引发认知受损、行为改变和情绪问题,最终可导致痴呆。类似的危害已在美式橄榄球、拳击等高风险运动中得到确证。

面对舆论压力,赛事创始人达纳·怀特(白大拿)采取了强硬态度,强调Power Slap与UFC一样重视选手健康,声称每名选手每场对决最多只会受到3-5次掌掴。

然而,商业利益与选手健康之间的天平已明显倾斜。前UFC格斗家埃里克·斯派斯利透露,他受邀参加Power Slap League的薪资报价只有每场2000美元出场费和2000美元的胜利红利——单场数千美元的报酬与可能永久改变人生的创伤风险,比赛的低廉成本与超高额的收益,这一切,都形成了这一种冰冷的讽刺对比。

因此,曾有许多医学人士质问内华达体育委员会,为什么要对选手健康保障堪忧的赛事给予许可,还有两名国会议员直接向华纳兄弟致信并公开谴责:"脑损伤不是娱乐"——但你猜怎么着?比赛没有被叫停,反而越来越红火。

所以,现在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只是一份关于安全性的质疑,更是对体育伦理的拷问:当伤害成为娱乐,体育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知道,肯定会有人列举出拳击、摔跤、MMA这些项目来做对比,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格斗项目的参赛选手,在训练时的第一课,就是要强调时刻保护自己——这也与扇耳光大赛规定选手“不得做出任何反抗”形成了微妙的差别,而这种“君子远庖厨”的道德感,说是天真也好,说是伪善也罢,却恰恰划清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当伤害本身成为卖点,当不可逆的脑损伤被明码标价,这已不是运动,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对人类同理心与伦理底线发起的全面试探。

结语:

最近几天的社交媒体上,依然能看到赵洪刚被扇倒的短视频在疯狂传播。那些剪辑精准地捕捉了他被击倒的瞬间,配上了或是激动人心、或是搞怪猎奇的音乐与音效,再配上浮夸的解说和字幕,愉快地收割着观众的情绪与流量。

而在看不到的角落里,Power Slap联盟正在筹备下一场比赛,更多的“赵洪刚”正在训练场上对着沙袋练习掌力。

他们梦想着一夜成名的机会,却选择性忘记了那位再也没能醒来的波兰壮汉——这或许只是当下时代的荒诞剪影一角:社交媒体正精准地解剖并放大着人类最原始本能,而我们在传统伦理不安与猎奇快感之间的集体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