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降薪、倒闭,留给传统生态里IVD的时间还有多久?

Source

文|MedTrend医趋势

2025前三季度财报公布,IVD继续下行!

63家IVD企业中,IVD营收为负增长的企业超过44家,占比69%。下滑最严重的有三家:九安医疗(营收下滑48.89%);禾信仪器(营收减少52.81%),迪瑞医疗(营收下滑60.12%)。利润率的下滑速度,明显高于营收速度。有超过22家IVD企业净利润亏损超过50%,其中润达医疗(净利润同比-422.64%)、贝瑞基因(净利润同比-606.13%)、利德曼(净利润同比-765.83%)。

随着业绩、利润下滑,裁员、降薪、倒闭开始成“常态”。2025年有IVD企业宣布将裁员90%,也有IVD管理层主动降薪,硕世生物董事长降薪50%,副总经理降薪40%,并且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都在大幅“缩水”。

即使如此,进入下半年IVD企业如宁波医杰、瑞正善达、人和未来接连传出破产清算。

就在财报发出不久后,11月13日,艾迪康宣布以14.5亿元收购JSR Life Sciences所持冠科生物全部已发行股份,切入CRO赛道。

11月13日,老牌IVD利德曼宣布拟以17.33亿元现金收购先声祥瑞70%股权,重压生物制品领域。

更早之前,热景生物踩位“创新药”赛道,易瑞生物甚至直接剥离IVD业务,一众IVD在行业下行期,都在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

01、IVD财报“三大特点”

2025年,IVD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承压最显著的板块。前三季度,IVD板块上市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3.94%,净利润同比降幅32.20%(来源:中泰证券)。

从目前已经公布财报的63家IVD企业中,有三大特点:

首先,营收全面下行。

2025前三季度,IVD营收下滑的企业超过44家,占比69%。其中营收增速上有超过29家企业下滑超过10%,下滑最严重的有三家:九安医疗试剂盒的政府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8.60亿元,营收下滑48.89%;禾信仪器营收减少52.81%,作为华润系子公司迪瑞医疗营收同比下滑60.12%,财报中重点提到集采调控和竞争加剧影响,公司下调价格,短期销售额萎缩。

至少有6家企业,从2024年营收正增长,到2025同期下滑。其中安图生物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加4.24%,2025前三季度下滑7.48%;万孚生物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加8.83%,2025前三季度下滑22.52%;九强生物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加0.3%,2025前三季度下滑18.24%。迪瑞医疗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加12.1%,2025前三季度下滑60.12%。这意味着行业开始走向“全面下行”。

其次,利润率大幅“跳水”。

2025前三季度,利润率的下滑速度,明显高于营收速度。尽管利润率为负的IVD企业有38家,但有超过22家IVD企业净利润亏损超过50%。

迪安诊断2025前三季度净利润仅5670.48万元,下降56.67%,万泰生物由于IVD价格压力以及费用率上升,2025前三季度直接亏损1.73亿元,同比下滑165.04%。金域医学亏损0.8亿元,同比下滑184.84%。个别如润达医疗(净利润同比下滑422.64%)、贝瑞基因(净利润同比下滑606.13%)、利德曼(净利润同比下滑765.83%)。

有 IVD 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超过270天已成常态,相当于全年销售额的70%以上被医院占用,这直接吞噬了企业研发投入能力”。头部IVD,正在遭受“现金流窒息”和和利润质量的致命打击。

截止2024年,迪安诊断账龄1-2年、2-3年、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0.93亿元、14.76亿元和3.03亿元。万泰生物2025上半年仍有超过17.79亿元的应收款余额。金域医学2025前三季度应收账款余额仍达38.3亿元,应收账款回款周期延长。

最后,部分头部“平稳”,中尾部“出清”。

在营收、净利润“整体”大幅下滑的趋势下,部分头部IVD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营收出现正增长,如乐普医疗营收增长3.2%,净利润增长22.35%;新产业营收小幅增长0.39%。当然了华大基因(营收同比-5.39%)、安图生物(营收同比-7.48%)、亚辉龙(营收同比-7.69%),虽然下滑但远低于20%的普遍下滑,也展现出一定的韧性。当然了,部分企业在2025Q3已经出现可能的“复苏的迹象”,热景生物尽管前三季度营收下滑5.1%,但Q3营收同比增长37.48%;硕世生物前三季度营收下滑3.02%,但Q3营收同比增长0.92%。

部分尾部IVD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连续下滑,如润达医疗(Q1同比-19.8%、Q2同比-12.32%、Q3同比-11.91%)、贝瑞基因(Q1同比-22.08%、Q2同比-15.65%、Q3同比-16.65%)。

不过从整体来看,IVD下行依旧“必不可免”。

02、裁员倒闭潮

行业下行下,裁员不可避免。

据IVD研究社统计118家IVD企业显示:2023年IVD行业总人数19.9万人,裁员6%,裁员达到1.3万人。2024年,IVD总人数共19.4万人,同比-3%,裁员5000多人。有78家出现不同幅度的裁员,占比66%。从裁员情况来看,迪安诊断(-2071人)、乐普医疗(-1409人)、金域医学(-1173人)、明德生物(-881人)、九安医疗(-579人)位居前五。

2025年,集采、DRG降费、套餐解绑、增值税率调整,让医院市场收缩、试剂价格下降,从而导致整体的业绩承压,裁员趋势进一步加剧。据业内人士透露:某公司原来近1000人,运营团队已经缩到原来的1/3,然而依然亏损严重,最新董事会主要股东协商认为,2025年可能就是该公司的最后一年,不过先裁到100人以内再说。

当然不止裁员,降薪、降成本也成为基本操作。

以硕世生物为例,在接连亏损后,公司宣布管理层主动降薪:2025年8月15日起,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国强、名誉董事长房永生年薪削减50%;副总经理刘中华、胡园园和周国辉下调40%;财务总监孟元元下调10%;两名职工监事贾兆强和顾丽娜分别下调10%和5%。除了降薪外,2025年上半年,硕世生物的销售费用下降1.94%,管理费用下降21.02%,研发费用下降13.11%。

倒闭,也就成为IVD行业最无奈之举。

根据2025年4月发布的《中国IVD企业名录》数据,2024年中国IVD生产企业数量较2023年减少了近500家,同比降幅约24.6%。其中380家经营异常(占76%),破产清算40多家(占8%),主动注销80多家(占16%)。

迈瑞医疗在其年报中也提到: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进入2025年,多家企业也接连爆出破产消息。 10月29日,人和未来破产清算;8月8日,瑞正善达破产清算;7月25日,宁波医杰注销84张生化试剂注册证,不足以破产偿还债务;6月4日,深宇生物破产清算;5月27日,中国银行已经对广州赛哲生物下达《申请破产清算裁定书》;5月20日,璟泓科技或将破产清算。

一系列破产消息的背后,是IVD业绩承压的最直接结果。2025年,对于IVD企业而言,或许生存成为首要战略目标。

03、转型“谋变”

面对这股持续的“行业寒潮”,IVD企业也在纷纷“求生”。部分IVD也选择通过不同策略抵御如今行业下行压力。

11月13日,作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巨头之一的艾迪康宣布以14.5亿元收购JSR Life Sciences所持冠科生物全部已发行股份。冠科生物是一家CRO,聚焦于肿瘤、免疫学药物的开发。艾迪康此举意在从临床检测延伸至药物发现与转化研究,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同日,老牌IVD利德曼宣布拟以17.33亿元现金收购先声祥瑞70%股权,先声祥瑞核心业务是生物制品。利德曼选择并购先声祥瑞,希望通过收购,快速切入行业壁垒高、市场前景更为广阔的生物制品行业。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利德曼出现大幅亏损,净利润为-7510.13万元,同比下降589.66%。2025年前三季度,利德曼业绩状况仍未改善,总收入2.52亿元,同比下降10.49%;净利润为-713.48万元,同比下降765.83%。

热景生物精准踩位“创新药风口”。自2018年起,热景生物开始布局创新药赛道。从公开信息看,热景生物通过多家控股参股的创新药企业,切入心血管、肿瘤、代谢疾病、核酸药物四大领域:舜景医药(抗体药物,43.18%股份占比)、尧景基因(核酸药物, 48%股份占比)、禹景药业(新型益生菌, 52%股份占比)、智源生物(AD抗体药物, 21.6%股份占比)。这也为热景生物开辟了IVD之外的新增长渠道。

易瑞生物的转型更为彻底。2022年IVD业务占比72.71%,进入2023年其选择逐渐剥离IVD业务,占比降低至18.77%,到2024年IVD业务占比已经降低至0.89%。仅用2年时间,易瑞生物便迅速从“以IVD业务”为主,转型为以食品安全检测和动物诊断业务为主的企业。效果也非常明显。易瑞生物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86亿元,同比增长17.45%,净利润1802.30万元,同比增长362.49%。Q3营收7634.62万元,同比增长40.34%,净利润为1568.35万元,同比增长187.43%。

此外,新产业强化技术和供应链突破,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0.3%。圣湘生物在呼吸道检测试剂方面实现放量,同时推出多款创新产品,如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BV RNA)检测试剂,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0.49%。万孚生物在2025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2.52%,净利润下降69.32%下,11月14日,宣布对“知识城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暂缓实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

当然了,部分企业选择“出海”,打造IVD第二增长曲线。 如迈瑞医疗2024年海外业务占整体收入的比重为44.75%,是业绩增长重要动力源;新产业2024年海外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4亿元,占比达到37%。

回过头来再看,无论是通过业务整合、跨界转型,还是聚焦核心、优化资源配置,一众IVD企业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目标:突破当前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