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
每个人都不太愿意成为父母的翻版,也或多或少讨厌父母身上的某个特质。
前段时间我们发出征集,请看理想的朋友们分享了这些特质背后的故事,以及当这些特质在自己的身上重现时,要如何消化与处理。
我们发现,近年流行的“把自己重新养一遍”不是空穴来风。父母的影响也许会伴随一生,但并非无解。人生是一条泥沙俱下的河流,一路都有未曾预料的风貌。你可以不断改道,曲折向前。
????
基因是一种诅咒吗?
@泥巴酱
我很讨厌母亲的独断专行和言语pua。成年之前,每次因为小事被训斥或者唠叨,我总是感觉难以释怀。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有语言暴力这种说法。
24岁那年,哥哥结婚,我的任务是全程陪伴嫂子,帮一些杂忙。还没走到酒店,母亲的呵斥声就从大堂传过来。我已经忘记她说了我什么,因为什么事,只记得在喜庆的日子,在一众亲朋好友面前,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那个当下,我不想做出任何反应,我宁愿当自己不存在,否则我将无法自处。
除了母亲,其他家人也都会围着我说我的不是。我意识到,我在这个以血缘构建的家庭如此微不足道,决定断亲。
从小别人都说,我长得很像我母亲。但是现在,我很怕从我的脸上看到记忆中母亲的脸。当我感到疲惫时,镜子里出现的是我母亲不耐烦的脸;当我脸上长出法令纹时,镜子里出现的是我母亲逐渐老去的脸。
这张脸就像一种诅咒,将我困在“我不存在”的时刻。即便我已经六七年没有联系过我的家人。
其实,我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干练、泼辣、能扛事,但是我不愿自己成为使用语言来操纵和压迫他人的人。我主动选择少说话,少发表意见。同时我又必须承认,基因的顽固。我经常会后悔我说出的话,然后选择性地遗忘。
@金天
我爸有点讨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绝别人,不幸的是我也这样。看到我爸被迫参加不属于他的聚会时,我会表现得非常生气,感觉像是一种投射。
《如父如子》
@CC
讨厌父母囤货。买一堆有的没的,占地不说,放好几年也不处置。之前老房子装修,要换燃气灶炊具,老妈居然拿出一箱老爹十年前买的燃气灶。
独立生活以后,我也表现出了这个特质。大扫除经常发现柜子里都是过期的东西,包括疫情时整箱整箱的压缩饼干。看到公众号推送的锅碗瓢盆、零食、保健品,我也是秒下单没商量。
也许我们都在靠囤货来获得某种安全感。
@西西里亚
不喜欢父母总是对一些小事说“我也没办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多数中年人的通病,被磨平了所有的想法,把生活变成了活着。
我不断告诉自己,不要妥协,要保持乐观,保持愤怒。但当我发现自己说“就这样了,算了吧”的时候,会感到害怕。怕有一天会忘记,曾经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拒绝成为什么样的人。
@clementine
很讨厌父母的婚姻没有爱,只有冷漠的谎言。一次次帮他们戳破谎言,没想到他们完全不在意,让很小的我一直难以释怀。
下定决心不成为这样的人,可恋爱后发现爱得不那么深对自己来说会更容易维持关系。一边拥有淡淡的稳定,一边又羡慕爱得死去活来的感情。无法为爱盲目,不知道是一种幸运还是诅咒。
感觉不会和解,但依然很爱爸爸妈妈,因为作为家长他们对我挺好的,只是对彼此很一般。长大了才意识到,父母背后也有自己的人生,也都是独立且完整的人。
@UU
我讨厌父母和我算钱,算从小到大为我花了多少钱,要我以后都还给他们。不管做任何事情,他们都要说钱。
我发现自己在任何关系里,也都会关注到钱。有时候会用钱去衡量一段感情,既不想多花钱也不想欠别人太多,心里很别扭。我会有意地保持平衡,钱虽然可以成为衡量感情的一小部分,但更重要的是那个人。
《庸才》
@方方
我讨厌母亲的懦弱。她从十几岁嫁入父亲家,一直是“听话的顺从者”的形象。我知道她为什么不反抗,我见过她的反抗,她反抗的下场就是绽开的胳膊和厚重的绷带。所以我没有资格去评价她的懦弱。
每次请求她离婚,她都会说:“我舍不得你们”。那不仅出于母爱,也因为她已经无法独自面对社会。她觉得离开这个家,就没有栖身之地了。
我也懦弱,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站在台上会瑟瑟发抖。我觉得这些都来自于我的母亲,或许是我对自己的懦弱寻找的理由。
我不接受持续的懦弱,我不要和它和解。我会尝试一点点摆脱它,因为我也想成为站在台上闪闪发光的人。
循环在我这里中止
@w
他怕黑,怕高,怕不吉利的事情,怕开车,怕坐飞机,怕被诈骗,怕电梯事故......
我也一直有很多害怕,有天晚上准备睡觉,关了灯又不敢闭眼,突然有个念头:这是他的害怕,不是我的。后来有一天晚上在森林里散步,发现月光超级亮。夜晚不总是黑的。
@静待佳辰
父母有超强的控制欲,导致我有强迫自己的行为,可以为了营养勉强自己吃不喜欢的食物。我也想掌控自己的一切,在工作上要求别人按照我的想法来做,在亲密关系里要求对方改变与我不契合的行为模式。
我知道父母在无爱和控制的环境中成长,也承受着代际循环的创伤。但因为他们总是打着关心我的旗号控制我的一举一动,我选择了在物理和心理上远离他们。
我在慢慢改变自己,在利益没有被触犯的前提下,学着尊重对方。我感觉自己没那么神经质了,情绪也好多了。
@嘻嘻不哈哈
最讨厌我妈的“好女人”特质,因为“好女人”把她一辈子困在了我爸这个烂人身边。
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成为我妈那样的人,却发现我爸的暴力、自卑和阴晴不定也出现在了我身上。怪好笑的,倒没有特别怎样,因为我知道我绝对不会成为我爸。
我学会了控制脾气,控制自己负面的想法。我从不动手打人,因为我就长在暴力的环境中。代际间的暴力仿佛遗传病,这种伤害该在我这里停止。
我时常觉得父母可恨又可怜,他们的成长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又没法像我有这么多的资源来认识自己、改善自己。我能看到他们的改变,但太缓慢了,伤害已经造成。不过,我与父母也因此依旧维系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庸才》
@米
我父亲总是情绪失控,对我怒目狰狞,大吼大叫。小时候我不敢还嘴,只能蜷缩着害怕着。长大后我忽然发现自己很容易被父亲的表现激怒,有时候甚至会先下手为强,事后懊恼自己变成了最讨厌的样子。
后来我养了一只小猫,他温和又情绪稳定。父亲经常对他大喊大叫,可是他从不妥协,就那么稳稳的坐着或躺着,父亲很快就无可奈何地偃旗息鼓了。
小猫知道父亲不会真正伤害他,只是在表达情绪。这让我有了一种报复父亲的感觉,为什么我要害怕或者用相同的方式还击呢?像小猫一样不理他就好了。
此后我会在他发怒的时候转身离开,躲不开的时候就说“请你克制,否则我会马上离开”,效果极佳。谢谢我的小猫治愈了我,也教会了我如何避免继续走向自己讨厌的深渊。
@木林森
小时候父母从来不问我今天过的怎么样,也从来不说“我爱你”或者“抱抱你”。他们很忙,光是工作和日常家务,就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
看到同学跟父母撒娇或者抱怨的时候,我会把自己代入,暗暗发誓以后要天天和孩子说一百遍我爱你。可是我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孩子,我好像很难进入亲密关系,朋友也不多,维持着君子之交的距离。
有一次,一个认识半年多的朋友跟我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难交心呀?我语塞。人际交往中,我一直以为做比说更重要,帮忙解决问题比嘻嘻哈哈说废话更直接。但在朋友看来,这样太端着了,相处起来有点累。
我尝试改变自己,但是很难。有句话说,“人都是用自己被爱的方式去爱别人”。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我可能不太懂得爱。我有时会抱怨父母为什么不够爱我,但又不能说他们不爱我。他们有自己的方式,就像我也没办法用理想的方式去爱他们。
后来奶奶和外婆相继去世,我陪着料理葬礼,听长辈聊很多父母小时候的事情,突然意识到,他们也没有得到过不掩饰的爱,而且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压力。
现在我和父母还是笨拙地表达关心和不满,但我明白了学习和支持并不一定要从父母处获得。我在学着接纳自己,打开自己。
《你是好孩子》
️
没有成为更好的人,但活下来
@昔薇
讨厌母亲控制欲太强。讨厌她打着“为我好”的旗号,肆无忌惮地窥视我的一切,对我一点信任都没有。
高中没在家住,有天晚上没接妈妈电话就睡着了,她认为我出去鬼混了,疯狂打了二十多个电话,最后在半夜两点多开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我住的地方,把我叫醒。
后来高三压力大导致生理期推迟,她却认为我怀孕了不告诉她,一定要我测验孕棒,而我当时还未成年。
都说屠龙少年终成龙,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走向了控制欲的另一个极端,不在乎任何人,没有任何要求。
我对亲子关系也没有任何期待,不想要小孩。一方面我担心自己像父母一样,打着爱的名号伤害小孩,另一方面,也担心我的小孩会因此讨厌我。
我就是那个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逃避和孤独让我生存了下来。现在经济独立远离了父母,偶尔打打电话,以后也一定会给他们养老,但做不了贴心小棉袄。理解父母,就意味着曾经那个受伤害的小孩,再也得不得任何人的安慰了。
@什三
我最讨厌父母把我和别人比较。
初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在年级数一数二,但是每次考完试,父母都喜欢把我的成绩和其他人作比较。如果我是第二,就把我和第一比较;如果我是第一,就把我的每科成绩和单科第一作比较。
这导致我也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其他人作比较,特别是成绩下滑之后,我更加关注比我学习好的人,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生怕他们比我多学一分钟,最严重的时候还藏过别人的作业。
上大学后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一次考试周压力特别大,我在电话里一股脑地告诉了父母对他们的埋怨。后来我妈说,当时我的埋怨给了她很大的震撼,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很少把我和别人比较了。
为了克制自己这个毛病,我采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不和别人交朋友。这样就不会有比较的源头,可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这让我好过很多,大学四年独来独往,工作之后开始独居,生活可以很轻松,很安静。
《蜂鸟》
@空心圆
我最讨厌我妈的一点,是她很喜欢追责。从小到大,如果我受伤,她的第一反应永远不是安慰,而是从我身上找原因。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她都要找到一个为此“负责”的人,不然不肯罢休,当然,那个人不会是她自己。
我发现,我逐渐成为了逃避责任的人。害怕承认犯过的错误,也害怕被他人指出错误,每分每秒自尊心都在作祟。不知道这算不算在我妈的“打压”下形成的。
但现在的我,会试着压制妈妈的追责,她也不会那么把我当小孩子了。遇到事情我会先试着解决,纠结到底是谁的错没有用。是人都会犯错,没那么多人盯着你看。我接受自己的瑕疵。这就是我。
理解比和解重要
@小双
不喜欢妈妈不懂拒绝,不开心自己开解,方便都给了别人。这样难免遇到薄情的人,会很受伤。但我变成了我妈的翻版,即便吃过亏还是忍不住去帮别人。
我恨死自己了,但也接受。现在能忍住就忍住,忍不住就忍不住。来人间走一遭,像萤火虫一样带来一抹亮色和温暖,也不错了。
@Kathy
小时候最讨厌妈妈喜怒无常的脾气,总委屈得偷偷哭。后来进入了亲密关系,某一天男朋友说,我会经常性地情绪波动,也会对他发脾气,让他在相处中小心翼翼。
认真复盘我发现,妈妈和我之所以会把负面情绪带给亲近的人,其实是因为依赖。
亲密关系是庇护所,但不是垃圾站。现在的我会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用倾诉而不是发脾气的方式做表达。我确信,这样收到的也会是温柔的回应。
@艽野尘梦
讨厌父母过度节俭,比如三公里以内会选择自己步行,家具用几十年坏了也不舍得扔,好多年不买一件新衣服......
我知道是因为曾经的贫穷,他们小时候真的饿过肚子,从泥地里一点一点挣扎着爬起来。那种苦我曾不小心窥见过一点,足够我心痛。因为这别扭的爱,我每每以责怪和愤怒来抵挡这种心痛。可送我念书的钱就是这样一点点抠出来的,我有什么资格责怪呢。
长大后的一次过年,我给母亲买了几套新衣服,被她埋怨。我们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但从那以后,我给他们买东西再也没有挨过骂了。或许只有多付出,才能抵消一些我年少的责怪和愤怒。原来,我是愤怒自己的无知无能。
我现在已经松快多了,世界上的生活方式有千万种,对他们来说,只是有比提高自己生活质量更重要的人要守护。
《苦尽柑来遇见你》
@一一
青少年时期反感母亲的“急脾气”,莫名其妙地焦躁,自顾自地生气。相比之下,父亲则显得格外有耐心,那时候还悄悄同情过父亲来着。
后来,我开始帮忙处理家里的事情,也逐渐急躁起来,尤其是面对父亲的时候。这粉碎了我对于“体面”的自己的幻想,让我相当挫败。
不过我慢慢发现,也许正是父亲那种波澜不惊的态度激怒了我,也激怒了母亲。置身事外的人才能情绪稳定,他不是脾气好,只是对家里的事情没那么关心而已。
我好像这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孤独:一边看着无声的电视,一边忙忙碌碌地做家务,面对着完全不操心的丈夫和冷漠的女儿。她心里大概有一只野兽吧,我只看到了它发怒的时候,从来没看到它是如何孤独地徘徊,如何孤军奋战。
这么多年过去,我终于来到了她的身边。我想,继续多操心一点吧,两只野兽或许会打架,但应该总会少一点孤独吧。
@Fatmoon
小时候,经常目睹妈妈歇斯底里。她和爸爸吵架时用词夸张、野蛮,毫无理性可言。有一次,她甚至让我把菜刀送到爸爸的工作单位,并当着爸爸同事的面儿转述:今晚不是你杀了我就是我杀了你。
我发誓不能变成母亲那样,始终克己复礼,压抑许多的情感诉求。但我发现,我的温良并没有让我得到更好的关系,也无法争取我在关系中的权力。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厌恶父亲的沉默和不作为,这才意识到,妈妈不发疯是得不到任何回应的,或许是冷漠把她推向了疯狂。
我开始理解和原谅妈妈,并变得更加锐利,不吝于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也会直接表达对父母和伴侣的爱恨。如果不能说出恨,仅仅说爱是没有力量的。
所幸我的父母也一直在成长,学着用更直接且温柔的方式说话。我们现在的关系很好,我也不介意越来越像他们了。
@yiyi
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了要保护的人后,她变成了嗓门很大且没什么逻辑的“泼妇”。读书时我希望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和“淑女”,总是忍让、沉默,甚至经历过短暂的校园霸凌。
步入社会后,我发现社会上充满了不合理的事和强占便宜的人。我在学习和反思中成长,意识到沉默忍让是社会对弱者特别是女性的规训,保持对抗不公的勇气才更值得称赞。
我开始大声反驳、质问、批评,在那些大声讲话的瞬间,我都会想起母亲。
《伯德小姐》
我们早已不惮于揭去亲子关系的温情面纱,但揭去之后如何自处,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
基因有时候很顽固,讨厌的特质会随着代际循环,对父母的埋怨也是。当从原生家庭的情感漩涡中抽离,看见父母身份背后人的复杂与脆弱,也是用成年人的视角看待世界的开始。
不和解也没关系,但请诚实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