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险三维进阶,从降本增效到增量开拓!

Source

“十四五” 收官在即、“十五五” 谋篇待发。

将目光聚焦到我国财险市场,在深化改革、转型攻坚的“十四五”征程中,行业交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市场的发展脉络和核心基调是什么?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外部环境下,行业又是如何找准坐标,逆势突破的?这些都值得深入复盘和剖析。

进阶一

打破内卷

“报行合一”提质增效

谈及“十四五”时期财险业最肉眼可见的发展成效,无疑是监管大力引导行业“反内卷”,坚定推动的“报行合一”政策,促使行业综合成本率得到显著改善。

在9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在推动车险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报行合一”的背景下,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费用率更是创20年来新低,行业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市场数据也显示,2025年上半年,85家财险公司平均综合成本率降至97%以下,承保利润空间显著扩大,扭转了此前行业平均综合成本率一度超100%的困局。综合成本率的改善也助推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创下新高,2025年上半年,纳入统计的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超92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加近40亿元,并且有多达68家险企实现净利润收正。

正如李云泽所言,财险业综合成本率的显著改善,离不开近年监管大力推动的“报行合一”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引导险企通过强化费用成本管控,摆脱靠费用拼规模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加速探寻差异化、精细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回看“报行合一”政策打响的第一枪,便瞄准了财险业的核心基本盘“车险”。2023年9月,监管先是下发《关于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的通知》,也就是业内俗称的“450号文”,要求全面加强车险费用内部管理、全面加强商业车险费用监督管理、持续健全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而后,2024年3月,监管又在车险领域组织实施“查处、通报、挂钩”三项机制,强化“报行合一”监管,持续压降不合理费用支出。不得不说,正是源于“报行合一”政策的有效实施,让车险综合改革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避免行业主体走上比拼手续费、恶性价格战的老路。

车险领域“报行合一”政策的成功实践,也为非车险领域实施该政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在不久前,监管部门趁热打铁,发布了《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将 “报行合一”延伸至非车险领域,以求推动非车险市场规范发展。

华泰证券相关研究报告分析称,非车险在过去几年承保表现不佳,拖累了财产险整体综合成本率。在市场份额竞争的导向下,保险公司往往通过向销售渠道支付高费用来争取业务,最终导致费用成本高企,挤压业务盈利空间。2019年以来,头部三家财险公司(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的加权平均非车险COR一直大于100%,非车险平均处于亏损状态,车险依然是主要利润来源。

分险种来看,企财险、责任险、信用保证保险承保表现偏弱,农险、意外险及健康险表现相对较好。企财险和责任险经常表现为亏损,或主要因为费用率过高,非车险“报行合一”有望压降非车险费用率,改善财险整体承保表现。

进阶二

开拓增量

竞逐新能源车险+非车赛道

前文提到,“报行合一”政策的核心,是引导财险公司跳出“内卷式”竞争,摒弃粗放式经营的惯性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躺平或放弃良性竞争,而是推动行业主体主动把握市场转型变革的机遇,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纵观近年来财险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传统车险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新能源车险和非车险业务正成为各大险企战略布局的核心赛道。

从增量市场拓展成果来看,新能源车险正在上演“加速度”。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新能源车险创新方向与发展建议》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步增长,相关车险保费从2015年的30多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超过千亿元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在总车险保费的比例达到13%,较2015年上升12.4个百分点;在非车险业务方面,据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披露,我国财险业非车险保费占比过半,2025年前8个月占比达51%,成为拉动财险业增长的关键动力。

两大赛道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政策端的有效支持。2021年12月,全国统一上线的新能源专属车险产品,标志着新能源车进入专属保障时代,直接激活了新能源车主的投保需求,为后续新能源车险的规模化发展筑牢了制度基础。

为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出险率、维修成本较高,部分车型投保难的痛点,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四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推进新能源车险供需两侧改革,综合施策来系统化解上述矛盾和问题。

从“十四五”期间非车险主要险种的增长态势来看,增速最快的险种是商业健康险,从2020年末的1114亿元扩增至2024年末的2043亿元,增幅达到83.4%;农业保险紧随其后,同期保费规模从不到千亿元增长至1484亿元,增幅82.07%。责任险的保费规模增速也不俗,达到52.2%。

非车险业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助力,以农险为例,2024年,政策性农险发展迎来突破性进展,当年1月1日起,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从产粮大县扩展至全国范围,为政策性农险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也为行业深化开拓新能源车险和非车险业务提供了方向,并释放了一系列政策红利。

文件提及,丰富新能源车险产品,研究出台推动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智能驾驶、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新领域新赛道保险研究应用;推动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优化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机制;丰富研发、中试、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领域保险供给;优化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政策;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研究房屋保险体系,探索推广新型家庭财产保险等等,皆为财险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进阶三

防范风险

强化问题导向、鼓励兼并重组

“十四五”时期,财险业加速高质量转型、推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防风险始终是贯穿行业发展的主线任务。上述提及的“报行合一”政策,就起到了有效防范财险公司因成本失控而引发流动性风险,并从源头上堵住利益输送、财务造假等合规风险的作用。

除此之外,针对部分险种、细分业务的经营风险,近年监管也通过出台一系列文件规范市场秩序。譬如,针对各方反映的农险业务承保理赔不精准的问题,2024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从强化投保精准性管理、完善理赔机制和标准等方面提出10项举措,促进农业保险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再如,针对互联网财产险业务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风控不到位、线下服务能力不足、业务经营不合规、产品销售误导、投诉举报集中等问题,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重点加强经营行为规范、落地服务等方面的监管,并划定了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的准入门槛,明确机动车辆保险等险种的区域拓展限制。

在上述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监管更是突出强调严监管和防风险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丰富化解处置方式上,首次提出,鼓励财险公司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机构“迁册化险”,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出清风险。对风险大、不具持续经营能力的财险机构,依法开展市场退出,研究相关配套政策。

不可否认,当前,财险市场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格局加剧。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保费规模排名前十的险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近8100亿元,拿走了超八成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其余75家中小财险公司仅争夺不足20%的市场空间。

在此背景下,部分中小财险机构面临着生存空间收窄、盈利持续恶化的困局,这些无力经营的险企,与其硬着头皮被动内卷,吹大经营风险泡沫,还不如主动选择通过兼并重组、迁册化险等市场化方式实现风险出清,或有序退出市场,这样既能避免风险进一步扩散,也能为行业资源优化配置腾挪空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保新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思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