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名全球名校生集体作弊,暴露了AI时代最大的危机

Source

前不久,我们的有一篇文章,介绍了“AI精神病”这一概念。

OpenAI统计显示,每周约有0.07%的ChatGPT活跃用户会出现精神病或躁狂迹象,0.15%的用户会明确谈及自杀的念头或计划。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精神科医生基思·坂田博士,今年已经接诊了12名精神病患者,纯粹是因为长期与AI互动,把自己活生生聊出了AI精神病(AI psychosis)。

前不久,我们的有一篇文章,介绍了“AI精神病”这一概念。

OpenAI统计显示,每周约有0.07%的ChatGPT活跃用户会出现精神病或躁狂迹象,0.15%的用户会明确谈及自杀的念头或计划。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精神科医生基思·坂田博士,今年已经接诊了12名精神病患者,纯粹是因为长期与AI互动,把自己活生生聊出了AI精神病(AI psychosis)。

如果说这些都是“个例”的话,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事件,则足以给所有家长都敲响警钟:

近期,全球几所顶尖高校接连曝出大规模作弊事件!

涉案学生动辄几百人,其中不乏成绩优异者,作弊手段与AI息息相关。这些被视为“天之骄子”的群体,为什么会集体开始作弊?AI的普及,究竟把传统教育变成了什么模样?在这场危机下,是时候看清当下真正需要的教育本质了。

韩国“清北”遭遇信任崩塌延世大学和高丽大学,堪称韩国大学的天花板。作为韩国SKY顶尖院校联盟(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的首字母缩写)两大核心成员,其地位在韩国不亚于国内的清华北大,或是美国的藤校。

两所大学常年稳坐世界QS大学排名前100内,能考进去的学生,无疑都是学霸级别。

在韩国社会,“SKY”学历是精英身份的代名词,校友网络覆盖政界、商界、学术界及娱乐界,韩国企业招聘时普遍存在“SKY优先”现象。然而,就是这两所承载着韩国教育荣光的顶尖学府,近期却接连陷入作弊的丑闻中!

最先引爆舆论的是延世大学的大规模作弊丑闻。延世大学一位教授透露,在他教学的大学三年级课程“自然语言处理(NLP)与ChatGPT”考试中,“已发现多起学术不端行为”。这名教授敦促学生们主动坦白,以免期中考试仅得零分,并警告说,作弊行为可能导致停学处分。这门课程约有600名学生,全部采用线上授课。作弊涉及的这场10月中旬的期中考试,形式为在线选择题。考试期间,学生们被要求录制屏幕、手部和面部。但很多“聪明”的学生发现了其中可钻的空子,通过改变摄像头角度、或是通过在线浏览器运用AI作弊找答案。

该教授希望学生们能够主动自首:“鉴于助教建议给予一次补考机会,只有主动自首的学生才能获得期中考试零分和补考机会。那些获得补考机会却没有主动自首的学生,将根据学校规定予以停学处分。”

10月30日,在学校官方的学生社区中,发布了一项投票,要求作弊的学生“问心无愧地投票”。截至当天下午2点,已有202人回复承认自己作弊。

学生“自首”作弊的投票界面(右边为英文版页面)

随后,教授发布了第二份通知,其中写道:“如果发现任何疑似作弊的场景,我和四五位助教将仔细审查视频,一秒一秒地查看。此次调查的目的并非为了识别或惩罚作弊行为,而是为了作为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改正的机会。”

学生们自己揣测,或许有超过一半的人都作弊了……

有延世大学的在校学生说:“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中,竟然爆出AI作弊的丑闻,真是可悲。”

延世大学的作弊风波尚未平息,高丽大学也曝出类似事件。涉事的“老龄化社会的多学科理解”课程,是一门大型线上讲座课,每周约有1400名学生上课,共有12位教授授课。据报道,在线上远程考试期间,一些学生在公开聊天室分享了考题截图并交换答案。

大约有500名学生加入了这个公开聊天室,在聊天室的小组中展开了作弊行为。负责该课程的教授表示:“授课教授们对在一所声名在外的私立大学发生此类事件深感震惊。我们绝不容忍作弊行为,因此我们将采取非常措施,取消所有期中考试成绩。”

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调查的726名大学生中,有91.7%的人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或进行数据搜索,但与此同时,全国仍有71.1%的大学尚未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和要求。

作弊完还用AI道歉?美国教授气疯了!韩国顶尖高校的AI作弊风波并非孤例。在大洋彼岸,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学术诚信危机。

作为美国“公立常春藤”成员,UIUC是美国高等教育第一梯队的代表,其学术声誉和科研实力享誉全球。该校的工程学院常年稳居全美前五,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等细分学科位列全美前三;计算机科学专业在CSRankings中排名全球第四

累计培养了3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5位普利策奖得主。然而,就在UIUC王牌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爆发了这场作弊危机!大约有1200名学生选修了UIUC的入门课程“数据科学探索”,主要面向大一学生。

为了跟踪课堂参与度,授课的两位教授创建了一个应用程序,要求学生在手机或电脑上登录,并在收到二维码提示后,在一定时间内回答一个选择题。但到了10月初,教授们开始怀疑有蹊跷,因为几十名缺课的学生仍在回答问题!于是,他们开始检查学生刷新网站的次数和设备的IP地址,并查看服务器日志,发现学生们即便不出勤,也可以事先得到关于考题和作答时间的提示。因此,教授们向100多名学生发送了电子邮件,告诉他们骗局已经败露。

这门课程很容易,除非完全不上课的学生,否则拿A很简单。懈怠的上课态度和作弊行为已经让教授们很不满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他们气疯了!有数十个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给两位教授发送了道歉信。

学生们发送的相似道歉信但教授们一眼就看出来:这些道歉信太相似了!邮件显然并非学生们亲手所写,满满的AI味都快溢出来了!在10月17日的课堂上,两位教授们对着投影屏幕朗读了这些内容一模一样、毫无诚意的道歉信,随后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此事。课堂录像中,学生们听到信的内容后,也发出了笑声。显然,他们知道自己做出了多么荒诞的事情。

“每个学生都在「真诚地道歉」,这种「真诚」显得就不那么真诚了。”

在伊利诺伊大学的一个网络论坛版块上,一位自称是该课程助教的学生表示,除了经常缺席课堂之外,很多学生还会使用人工智能来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人工智能工具经常会使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功能,很容易暴露。另一位助教声称:“人工智能生成的垃圾在提交的作业中占比高达75%,这简直太疯狂了。”

而另一位学生当助教时也发现,“学生们每周都要交一段75词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全部都是人工智能生成的”。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强大的工具,但如果一个学生辛苦考入名校后,却不想独立思考、甚至不想整理和表达自己最深层的想法、记忆和感受,那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总是把这些任务外包给AI,我们的孩子还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习和作弊成本都在下降,我们该怎么教孩子?

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彻底降低了作弊的技术门槛。

不用复杂操作,输入指令就能获得高质量的文本或解题思路。AI的不断迭代更让生成内容的质量也不断提升。

为什么好学生也会出现作弊情况?

原因并不难理解。越是名校学子,对于保持优秀的需求越是迫切。顶尖院校的课程难度大、考核标准严苛,学生面临着绩点、科研、实习等多重压力。

同时,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仍以结果为导向,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许多学生们也自然就有“只要结果达标,手段无关紧要”的错误认知。学习过程中用AI,到底是辅助工作还是作弊?这的确是一片灰色地带。国内大学目前已经有很多开始制定规则。比如,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旨在明确和规范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被称为“全球最严AI新规”。《规定》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具体包括:

▲ 禁止在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结构设计、研究选题、研究意义及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提出、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与讨论以及结论总结等关键环节使用AI工具;

▲ 禁止生成或改动原始数据、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

▲ 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

▲ 禁止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

▲ 禁止答辩委员和评审专家使用AI工具进行评审;

▲ 对于涉及保密内容的毕业论文,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并禁止上传数据和图片到AI平台。

此外,《规定》还强调,在使用AI工具时,学生必须在本科毕业论文承诺书中明确披露所使用的AI工具名称和版本号、使用时间、具体用途、AI工具生成的内容或提供的建议以及AI工具在论文中的具体使用部分。同时,学生还需保留AI工具处理之前的相关重要材料,以备指导老师或评审专家对使用AI工具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质询。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等学校也先后出台了规定。

学校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学术严肃和公平,而作为家长,如何让孩子不被AI“废掉”能力,也是一门学问。

在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单纯的成绩导向已无法适应教育需求,培养孩子的诚信品格、核心能力和伦理认知,越发重要。

AI时代,知识记忆和标准答案输出已不再是核心竞争力,技术无法替代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才是孩子未来立足的关键。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是考试结果,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即使答案不完美,也比依赖AI生成的“标准答案”更有价值。

在学校外,家长也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AI工具的使用规范,明确边界。过度的竞争压力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告诉他们“偶尔的失败不可怕,不诚信的行为才会真正影响长远发展”建立健康的竞争心态。在AI时代,更要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实践性、创造性的活动,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会“与AI共生”,既要了解AI工具的优势,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如可能编造信息、缺乏深度思考),学会利用AI工具解放重复劳动,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深度思考和创新创造中。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教育体系、家庭和个人如何构建与技术相处的规则和能力。无论什么时代的教育,本质上都应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灵魂唤醒。当技术越来越像人一样思考,教育更需要让人成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