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佳
道氏技术(300409.SZ)大手笔海外扩产,保障资源供应。
7月3日晚间,道氏技术公告,拟约11.83亿元在刚果(金)投资建设年产30kt阴极铜湿法冶炼厂项目。
道氏技术称,此举可有效扩张公司生产规模,增强战略资源板块的生产能力。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从陶瓷行业拓展到新材料行业,道氏技术已形成“碳材料+锂电材料+陶瓷材料+战略资源”的新格局,其中战略资源业务主要在刚果(金)开展。近年来,公司积极扩产,2024年其阴极铜产量为4.09万吨,同比增长约32%,创历史新高。
在持续强化海外布局之下,道氏技术三元前驱体、钴中间品等产品出货量也显著提升,由此推动其出口业务增加。过去3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增长3.82倍,营收占比也由16.13%提升至65.8%。
投11.83亿刚果(金)建厂
道氏技术豪掷11.83亿元在海外扩产。
根据最新披露的公告,道氏技术拟以控股子公司香港佳纳有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在刚果(金)投资设立项目运营公司Dowstone Copper Mining(暂定名),投资建设年产30kt阴极铜湿法冶炼厂项目。投资总额预计不超过1.6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83亿元)。
具体来看,项目拟使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进行投资,项目建设预计年产30kt阴极铜、2710t钴中间品,含生产车间、办公楼等,项目周期为18个月。
对于此次投资事项,道氏技术称,是基于公司在刚果(金)的长远战略布局。该地区是世界重要的铜、钴资源富集区,在此建设冶炼厂,有利于保障公司扩产后的原料供应,提高公司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道氏技术进一步表示,通过建设年产30kt阴极铜湿法冶炼厂项目,可有效扩张公司生产规模,增强战略资源板块的生产能力。同时,借助湿法冶炼工艺技术优势和当地资源禀赋,实现原材料采购及加工成本的有效控制,构建更具韧性的成本管控体系,提升规模效应。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铜、钴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项目投产后,可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全球铜、钴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市场份额。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战略资源是道氏技术主营业务板块之一,以位于刚果(金)的MJM公司和MMT公司为核心平台开展,主要从事铜产品、钴产品的冶炼与开采业务,主要产品包括阴极铜和钴中间品。近年来,随着公司持续扩产,这两大产品产能逐渐释放,产量实现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道氏技术的阴极铜产量4.09万吨,同比增长约32%,产量创历史新高;钴中间品产量1743吨金属量,同比增长约227%。期末,刚果(金)有6万金吨阴极铜和0.3万金吨钴中间品产能,其中MMT阴极铜产能4.5万金吨,MJM阴极铜产能1.5万金吨。
据悉,道氏技术目前还在继续产能扩建与配套设施建设,预计到2025年底,刚果(金)基地将有7万金吨至7.5万金吨阴极铜产能。
净利回暖连增七季
道氏技术成立于2007年,并于2014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立初期,公司主要从事釉面材料业务,是中国建筑陶瓷材料第一股,2016年,公司耗资约22亿元并购宏瑞新材料、佳纳能源和青岛昊鑫股权,逐渐形成“锂电材料+陶瓷材料+氢能材料”的新材料产业布局。
此后,道氏技术聚焦新材料业务,业务布局从单一陶瓷材料业务发展形成当前“碳材料+锂电材料+陶瓷材料+战略资源”的新格局。目前,公司正朝着“固态电池全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目标发展,同时将布局AI芯片作为战略发展的新方向。
经营业绩方面,2024年道氏技术大幅回暖,是近三年来表现最好的一年。这一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为77.52亿元,同比增长6.2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1.57亿元,同比增长662.33%,结束了此前连续两年净利润下滑的局面。
盈利能力向好态势还在延续。2025年第一季度,道氏技术实现营业收入17.58亿元,同比下降12.17%;净利润4373万元,同比增长206.86%。分季度看,公司净利润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增长。
对于业绩增长,道氏技术在2024年年报中归因于四点:一是公司三元前驱体和阴极铜出货量同比有所提升;二是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出货量占比增长,出口业务收入持续增加;三是金属铜市场价格维持较高水平,MJM和MMT处于满产满销状态,为公司业绩做出重要贡献;四是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有所减少。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在加速“出海”之下,道氏技术海外地区业务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至2024年,公司海外市场收入分别为10.59亿元、14.62亿元、43.15亿元和51亿元,逐年增加,3年增幅为3.82倍,同期营收占比分别为16.13%、21.31%、59.15%和65.8%,持续提升。
道氏技术坚持创新驱动。2020年至2024年的5年间,公司研发费用累计超过12.28亿元。
相应的,道氏技术实现了技术成果加速转化。截至2024年末,公司碳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64件,锂电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222件,陶瓷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104件。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