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过去的一周里,美国遭遇了多起校园枪击事件和威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特朗普的盟友查理·柯克被枪击身亡案。
用很多媒体的话来说,反对控枪的人,最终死于了枪下。
而昨天,嫌疑人落网,是年仅22岁的犹他本地居民泰勒·罗宾逊。社媒显示,他高中GPA4.0、ACT34(Top1%),还获得过一所知名大学的奖学金。原本未来有无限可能,到底发生了什么?
9月10日下午,美国犹他谷大学的广场挤满了人,约三千名师生聚集在这里,准备聆听查理·柯克的演讲。
现场秩序热烈,话筒前的他正与台下学生互动。当查理·柯克被问及“过去十年里有多少跨性别者参与了大规模枪击案”时,随即枪声响起。
■ 枪击现场无人机视角
子弹来自距舞台约180米外的一栋建筑,准确无情地击中了查理.柯克的颈部。现场实录显示:他捂住喉咙,鲜血四溅,人群瞬间失控,尖叫、奔逃、椅子翻倒,原本安静的校园变成了混乱的战场。三小时后,医生宣告查理·柯克不治身亡。这一消息像炸雷一样在全美引发震动。
地方与联邦执法机构立刻投入追捕。警方发布悬赏并公开嫌犯影像展开全国寻人。周四当晚大约十一点,22岁的泰勒·罗宾逊在犹他州南部被捕。他的父亲在警方公布嫌疑人的通缉照和逃跑录影后认出了儿子,在全家和牧师劝说之后,罗宾逊于当天晚上约11点向联邦法警自首。
■ 监控中逃跑的泰勒·罗宾逊
原生家庭健全、成绩优秀的学霸,
何以成为杀人犯?
泰勒·罗宾逊的原生家庭看起来非常正常。他出生于2003年,在犹他州西南部的一个典型保守派小城长大。父母都是注册共和党人,家里是摩门教虔诚信徒。父亲在当地警界服役多年,既是资深警官,也是社区里的青年牧师。
■ 父子合照
闲暇时,父亲会带他打猎、教他射击,枪械对这个家庭既是生活技能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母亲是一位有执照的临床社会工作者,家中还有两个兄弟。邻里眼中的泰勒·罗宾逊是一位亲切、有礼貌的青少年。
■ 少年时射击的泰勒·罗宾逊
更让父母值得骄傲的是,泰勒·罗宾逊还是一名好学生,高中时期他的GPA接近满分、ACT考了34分(top 1%),并因此拿到了犹他州立大学3.2万美元的奖学金,但就读一学期后他便辍学了。而他所在的社区,邻居们多为同样的宗教和政治背景,日常看似平静而有序。
然而,这个看上去正常的青年并没有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上。和很多现在的青年一样,泰勒.罗宾逊从少年时期就长时间接触互联网,喜欢泡在论坛、群组和社交平台上。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政治表述逐渐激烈,社交媒体和匿名论坛成为他获取信息与认同的主要场所。
警方在现场和逃跑路线中找到的弹壳上,不仅刻着讽刺保守派的网络梗,还印着那些在 TikTok 等平台上,被极端群体反复使用的仇恨符号。
不过,离开网络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泰勒·罗宾逊并不是激进分子。在官方登记的选民中,他并没有表明政治归属。然而,家人告诉调查人员,近几年他的政治倾向明显增强,在一次家庭聚会上甚至当面表达了对查理·柯克强烈的厌恶。
目前,泰勒·罗宾逊已被押入犹他县监狱,联邦与州级执法人员正在仔细梳理弹壳、刻字、线上通讯记录以及可能的同谋线索。
人们好奇:一个原生家庭健全、成绩优异的青年,究竟是如何成为一名杀人犯?
查理·柯克:
另一个体面的中产家庭孩子
泰勒·罗宾逊为什么要暗杀查理·柯克?这是他从学霸、有着大好前途的青年沦为杀人犯的关键问题。在此,就不得不提查理·柯克其人——另一个体面中产家庭下长大的孩子。
1993年,查理·柯克出生并成长于芝加哥郊区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他的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曾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做交易员,后来转行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咨询师。邻里对他的童年印象同泰勒.罗宾逊类似——乖巧、有礼的好孩子。
虽然查理·柯克的父母并非政坛出身,但他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组织与公共表达倾向。他在高中时期就开始介入政治志愿活动,写过批评教科书偏见的文章并因此获得媒体关注。在短暂就读于哈珀学院(Harper College)时期,他因为优秀的辩论和演讲才能在校园中小有名气。
在一次演讲比赛中,他的政治见解和雄辩才能获得了一位保守派富商的青睐,因为他获得了这位富商的资助。从此,查理·柯克辍学,全身心投入校园保守运动,并于2012年创办了Turning Point USA(TPUSA),逐步走上全国性的公众舞台。
为了壮大该组织,查理·柯克开始前往各个高校通过演讲和辩论进行推广。最终在他的努力和魅力下,TPUSA覆盖了3000多所高中与大学校园,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青年保守派组织。从2016到2023,TPUSA捐款收入从430万上涨到9240万美元。过去一年里,他的播客《查理·柯克秀》下载量超过1.2亿次,全网粉丝超千万。
可以说,查理·柯克是一名政治网红,他和他的团队用网红操盘+辩论视频的病毒式传播,让保守派在政治话语引领上屡屡胜利。他透过在大学里的演讲、社交媒体与播客大力倡导税务减负、小政府与保守文化传统,成为保守派青年中的标志性人物。
■ 2024为特朗普竞选拉票现场的查理·柯克
尽管查理·柯克并非公职人员,他在白宫政治生态中的影响不容小觑。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TPUSA向摇摆州投入了资金和人力,查理·柯克和他的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和播客积极为特朗普拉票。他也因此成为特朗普的亲密盟友。
特朗普对查理本人给予高度评价。所以,在查理·柯克离世后,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连发三条悼念帖文,表示“悲痛和愤怒”。他形容查理·柯克是“伟大、甚至是传奇”,“没有比查理更懂得、也更关心美国的青年”。之后,特朗普总统还下令全美降半旗志哀。
■ 9月10日,美国华盛顿,华盛顿全城降半旗,民众黄昏时分集会悼念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
可以说,喜欢他的人是忠实拥趸;而讨厌他的人,也确实恨得咬牙切齿。有一位博主做街头访问:查理·柯克遇刺后,美国大学生的反应。
不少大学生、青年对他的反感表达的很明显。
查理·柯克始终认为“对话是比暴力更好的武器”,如此正确的言论,为什么会让他在当代大学生中引发强烈的反感?如果你看看查理.柯克的部分言论,确实容易动怒:
“黑人需要改变他们的文化,避免一系列种族问题”
“LGBTQ有病态的一面”
“大学浪费了美国年轻人的人生”
“每年都有一些枪支死亡是值得的”
这些言论都曾出自他的辩论或采访中。
最骇人的名场面:查理·柯克强烈反对堕胎。有人问“如果你有个十岁的女儿,被强奸之后怀孕,你也让她生下来?”他点点头坚定回复:是。
从政治倾向上看,查理·柯克和泰勒·罗宾逊的原生家庭都支持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属于保守派,可以政治立场一直。就算泰勒·罗宾逊并不受原生家庭政治倾向的影响、也不是查理·柯克的粉丝,两个既无新仇、也无旧恨,怎么就成了凶手和受害者的关系?
泰勒·罗宾逊不是被洗脑去杀人,也不是单纯的心理疾病病例。这次暗杀悲剧的发生,可以说是家庭、枪支管控、网络与社交平台和个人情绪这些东西长期叠加的产物。
中产家庭养娃,如何防暴雷?
泰勒·罗宾逊的案例把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摆在中产家庭面前:好家庭、好成绩,并不天然等于“安全的孩子”。这届父母养个娃也太不容易!原生家庭不好,容易造成孩子走上极端;原生家庭正常,也容易造成孩子走上极端。好像父母怎么做都有问题。
但现实并非简单的“有问题的父母导致问题孩子”。中产家庭父母忙碌、讲求规矩或对孩子要求很高,也可能导致孩子在情感上被忽视或在压力下反弹;而有些看似缺乏温情的原生家庭,反倒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所以,不是某一类家长、某一个家庭的问题。
就像泰勒·罗宾逊平静、正常的家庭环境,单看之下没有问题,其实暗藏危机。
■ 泰勒·罗宾逊全家合照
他的家里有枪,父亲既是警官又做过青年牧师,射击和狩猎在家庭里是常态。这意味着他不但熟悉枪械,更把枪械视为工具。当情绪激烈时,动用武器的心理门槛自然比城市里很多孩子低得多。
与此同时,他的成长环境是保守且虔诚的社区,价值观清晰,但也容易在遇到外界冲突时把问题简化为用非黑即白的思路去解决。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并不是他这个家庭独有的局限,而是意识形态的撕裂、枪支管控的缺位、价值观的极端化等共同作用。
但真正把泰勒·罗宾逊一步步推到极端的,是他所处的网络环境。社交平台天生就偏爱愤怒和刺激,冷静、理性的声音往往被淹没,而那些充满戾气、能挑起情绪的内容才更容易被算法推到你眼前。
年轻人匿名躲在论坛或群组里,很容易被极端言论裹挟,慢慢麻木、情绪被放大。点个赞、发个梗,短暂的虚荣感会让他们误以为自己是“圈子里的英雄”,最终因为“虚名”走上绝路、造成悲剧发生。
这样的悲剧,并不只发生在罗宾逊身上。近两年,美国就有多起与网络极端化有关的青少年案件:
2025年9月,一名16岁的学生在科罗拉多州某高中开枪伤害两名学生后自杀。调查显示,他对过去校园枪击事件非常着迷,在网络论坛里活跃,经常分享带有白人优越主义与仇恨言论的内容,并模仿过往的枪手风格;
2022年纽约州布法罗,一名18岁少年持枪进入超市扫射,造成10人死亡。调查发现他受到网络极端主义内容以及白人至上主义思想的影响。
既然网络已经深深嵌进了孩子的日常,家长想阻挡那些如潮水般的不良信息也不现实。那么,中产家庭的父母,到底该怎么在育儿上防暴雷?
👉 第一,把“能聊真话”当成家庭必修课。
别把日常沟通只停留在“吃了吗”“作业写完了吗”,在晚饭时、周末散步时听听孩子心里真正的声音。比起偶尔的训话,这些一点一滴的陪伴,才是修补裂缝的长效胶水。
👉 第二,要帮孩子长出“信息免疫力”。
网络里什么都有,夸张的标题、煽动性的言论、谩骂与侮辱……父母要教他们怎么分辨真假、怎么看待仇恨。尤其当孩子沉迷某些极端群体,或者开始说出仇恨的词汇时,家长要立刻介入,必要时还要寻求专业帮助。
👉 第三,把孩子拉回现实世界的归属感里。
运动团体、社团、志愿活动这些真实的人际关系,比屏幕里的点赞要可靠得多。现实中的朋友、队友,能给孩子提供真正的支持,也能抵消网络里的极端化影响。
👉 最后,允许孩子失败、允许他们脆弱。
别把每一次挫折都当成家庭危机,父母要学会在孩子低谷时陪伴,而不是急着给解决方案。正是这种陪伴,能帮孩子练出真正的心理韧性,让孩子在落入低谷或者迷茫时,愿意走向家庭,而非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自以为好的帮助。